視頻加載中... 近日,市民馬女士通過青島新聞網爆料平臺反映:“市北區熱河路的助老之家,天天拉老人去聽課騙錢。”馬女士稱,自己的父母“聽課”一周竟花5000元買回一些保健藥品,由于聽課期間不允許接聽或撥打子女電話,“老人們完全被控制”。(11月10日《南方都市報》) 借給老人免費上保健課之名,“忽忽悠悠”誘使其買下大量高價“保健品”還渾然不知。這樣的騙銷勾當和招數,要說早已有之,且屢見不鮮。但青島這個打著“助老之家”幌子的地方,通過“禁接子女電話”的陰損之法,顯然更有利于其“排除一切干擾”,確保讓老年人稀里糊涂地“沖動狂購”。 “禁接子女電話”上的當然不是“保密課”,但其為了提高誘購成功的保險系數,費盡心機尋思和布置的“保密”工作,確鑿也是“做到了家”。媒體報道稱,聽課時,“老師”要求兩位老人必須同時到場,期間不允許接聽或撥打子女電話——如果這還不叫“老人被控制”,那就恐怕只有“捆綁強賣”的控制術了。 一邊是免費“保健課”坑苦老年人的屢屢上演,一邊又“創新”忽悠伎倆,以講課時“禁接子女電話”來求得萬無一失。這就讓這種“騙術營銷”,變得越發難被及時警覺和戳穿真相。以青島的那對老人來看,其女兒之所以憤而投訴,是因為兩位老人并非第一次“上當受騙”,去年,她父親也是在類似機構花了13800元高價,買回來一臺所謂的“高檔治療儀”。 對于這類保健課變“保密課”的設局坑人,去年江蘇無錫某法院的判決案例值得借鑒:謊稱國家老年人協會舉辦講座,由冒充醫療權威的偽專家出面,推銷遠超于成本的保健品,其結伙詐騙公民財物,數額較大,應當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有多少“禁接子女電話”的保健課,就等于有多少詐騙害人的“公開舉報”。現實中,老人的生活環境,信息傳播狀況不如年輕人。因為信息不對稱,往往便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切實加大這方面的預防和整治力度,實是有關部門刻不容緩的職責所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