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出租車改革留下多少想象空間 毛建國 看到征求意見情況顯示,有兩個數據還是讓人吃驚的。一個是“收到有效意見5008件”,相對于輿論對出租車改革超乎尋常的熱情,這點“有效意見”似乎并不足以代表普遍民意。還有一個是“六成意見認為應該把專車納入管理”,跟平時網上呈現的意見,似乎又有些不相符合。 想必所有的意見,都是有備在錄、有案可查的,因此倒也不必過多置喙。只是從收到的意見數目,以及平時輿情反映來看,還是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如果將此作為決策依據,顯然會有不少人不服氣,據此決策,也可能出現“方向上的錯誤”。 一項征求意見,如果不存在人為左右的話,那么確保公正性,起碼有兩點“注意事項”。一個是征集渠道問題,一個是征集對象問題。打個比方吧,大家都知道,汽車和火車的出現,宣布了馬車時代的結束。假設馬車協會,就火車的前途命運,開始征集意見了。如果馬車協會,跟當初的商鞅一樣,也來個“徙木立信”。可布告只是貼在衙門前,沒幾個人看到,京城外面的更不知道,參與面肯定不廣。如果馬車協會也開幾個協調會,可面向的只是馬車協會成員,又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渠道決定范圍,屁股決定腦袋。面對這次征求意見,如果去問出租車公司高層,得到的100%是取締專車;如果去問出租車司機,得到的全是份兒錢取消;可是如果去問專車司機,得到的答案,恐怕完全不同了。如果征集意見的渠道不是十分開放和方便,那么就不會有踴躍的參與;如果征集的對象,過多聽信了利益相關人,那么得出的意見就很難做到公允。 現在就有網友講了,如果征求意見,放在幾家門戶網站,收集的意見還會這么少嗎?意見的指向還是這樣集中嗎?當然,上述只是假設,但也并不影響我們思考,如何確保征集意見的廣泛度和準確度。 毋庸置疑,現在決策部門越來越有開放意識,已經學會在監督下工作。相對于過去的閉門決策,現在決策之前,先征集意見,再公布意見,這確實是一個進步。但也要看到,民意征集既是一個良心活,也是一個技術活。如果上來自己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想征集的只是“想要的意見”,那么一些真實的意見,就可能被有意無意地屏蔽掉;如果不了解民意生成規律,為了征集而征集,只是在小范圍內征集,那么得到的意見,就不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出租車改革方案征求意見,一個月時間,收到的有效意見只有5008件,相對于龐大的民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最終征集的意見,與平時的輿論反應也有很大的距離。不是說里面一定有問題,但顯然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么重大的改革,草率不得,大意不得。這也是人們想提醒的,出租改革不能留下想象空間,有關方面需要慎重,積極釋疑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