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抗戰時期,作家張天翼以諷刺小說的形式,塑造了一位四處叫忙的華威先生:他天天忙著開會與講話、吃請與請吃,“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我還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時??箲鸸ぷ鲗嵲谔嗔恕薄_@種“假裝很忙,做給人看”的忙,只是看起來很忙。 據社會學家調查,不少現代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這種“忙碌綜合征”,像華威先生一樣,似乎只有忙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顯得自己舉足輕重。他們有一個接一個的會議、一波連一波的應酬,他們有加不完的班、接不完的電話,他們有家很少回、有書很少看。真是“忙得沒有了方向,忙得沒有了主張”。 忙,是干事的表現、成事的基礎。然而,忙而無功、忙而無益的忙,就是白忙、空忙、瞎忙。從忙的動機看,一種是陷入了事務主義的怪圈,自己忙亂,部屬亂忙;一種是做給別人看,有勤奮之名,無尺寸之功;還有一種是用戰術上的忙掩蓋戰略上的懶,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人與人的差別,就在于如何利用時間。有的人“忙并快樂著”“忙并收獲著”,有的人卻“忙并膚淺著”“忙并焦慮著”,差別就是忙的目標不同、忙的方式不同。周恩來同志將那些從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然而情況不清楚、工作無計劃、方向不明確的干部,稱之為“無頭腦的、迷失方向的、事務主義的官僚主義”。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是個普通干部,忙忙碌碌、有時方向不大清楚,那還可以諒解。如果是個領導干部,怎么容許他是個事務主義者呢?” 有道是,忙人時間多。那些真正忙于干事的人,一定分得出輕重緩急,知道輕其所輕,重其所重,一定會有撲下身子的時間,也會有“踱方步”的時間。如果一個單位的成員只是看起來很忙,一個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守攤不想闖灘,如同畫脂鏤冰,馬達空轉,就不可能開新風而成大業。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睂︻I導干部來說,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不必要事必躬親,有會必到,更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攬?!皧W卡姆剃刀定律”認為,復雜會造成浪費,效能來自于簡潔,“能用較少的東西做到的事,如用較多的東西去做,就是徒勞”。試問,一些例行的檢查真有必要興師動眾嗎?一份普通的材料真用得著來回折騰嗎?一些無謂的應酬真不能一推了之嗎? 作風不佳,工作抓瞎。不把自己從文山會海、迎來送往等繁忙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就很難把主要精力、主要時間用于抓大事、謀全局上?!安蛔鳠o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多些務實、少些事務,多坐書桌、少坐牌桌,多拿筆桿子、少端酒杯子,不斷改進作風和工作方式,張弛有度、忙有所獲才會成為現實。 古人曾言:“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更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公職工作本來就是“苦差事”,很多時候就是要“五加二”“白加黑”。肩上的擔子越重,工作的頭緒越多,越需要領導干部心無旁騖干事業,削冗舉要抓協調。如此,方能“為治有體、上下不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