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912億元成交量的中國“雙十一”,不僅讓喵星人群情振奮,不斷刷新的消費紀錄,更讓外人望塵莫及。2015年,“雙十一”經歷著七年之癢。這一年,依托融媒體與通信技術的發展,電商業態在裂變,網購文化亦在重塑自己的社會認知。比如,在今年的11月11日,消費者不僅可以在手機或電腦上“買買買”,衛視平臺上的跨界晚會還可以順道“看看看”。 幾天前,馬云說“雙十一”能長命百歲,起碼還要活93年。這當然是美好祝愿,因為炒作“暴發戶”容易,要培養“貴族”太難。作為消費主義符號的“雙十一”,要能如同傳統習俗般淵源流傳下去,不能從精神價值或文化意蘊層面拿出點什么,好不好意思不說,遲早要被歷史歸于笑談。 “雙十一”購物節的前身,是當年南京大學的幾個小伙子,臆想出來的“光棍節”。微博段子手的火上澆油,商業觸覺的煽風點火,終于讓這個尋常日子,迅速成為青年亞文化中的標志,它傳遞了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既渴望“脫單”,又解嘲“單身汪”。年輕人雖然未必有錢,卻是消費市場的潛力股,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消費取向,極大左右著交易量。電商很聰明,既用討喜的消費主義為不太雅致的“單身節”之流俗洗地,又將愉悅的消費文化置換為“雙十一”的主題。也許就像專家說的,節日與消費,本就是你儂我儂的關系。南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早有類似記載。越大的節日,越對應著天量的集中消費。 購物節天生不是原罪,在國外,它是大眾文化中的狂歡常態,“黑色星期五”、“網絡星期一”……美國著名消費者行為學家約瑟夫塞爾吉從“消費者幸?!苯嵌龋枥L這種購物狂歡狀態:在特點時間點的購物節日里,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體驗會產生一種期待,只有完成下單,幸福感才能達到峰值。這種幸福,不是占便宜、排長隊,而是兌現勞動價值、實現物質夢想。“雙十一”的成功,與其說是在經濟意義上激活了消費信心與意愿,不如說是在文化與社會意義上,將純粹的現代商業文化展示在我們面前:親近新技術,樂活新創意,激蕩新主張。在買與賣的原始程序中,鋪陳出新生活的夢想之花。 春節吃餃子,端午包粽子。節日文化與消費主張,總有固定的位序?!半p十一”生逢其時,在互聯網+的風口浪尖,在“中國制造2025”的強力支撐下,在“十三五”的版圖上必然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既然是節日,既然是新民俗,這一天買東西是“為了什么”呢?“為國囤貨”固然是個玩笑,但就算沒有高大上的答案,也一定要有個走心的共識。不然,有朝一日低價不再,人生的購物車里,還有攢貨的欲望? 是的,“雙十一”要行穩致遠,推動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點小清新,需要點正能量。(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