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復旦版2014年度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日前發布,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表示,排行榜發布6年來,最佳醫院的排名沒有太大的變動,尤其是位居前列的醫院,名次幾乎是固定的。(11月16日澎湃新聞) 復旦版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是由獨立第三方進行的公益性項目,在業內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縱觀這份榜單,綜合排名前十的醫院中,北京、上海占了6個;排名前50的醫院中,京滬兩地占了近一半;排名前100的醫院中,京滬兩地占了近四成。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在這份排行榜中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醫療高地”的形成,有許多客觀因素。譬如這些城市的醫學院校實力較強,形成了人才高地、科研高地,地方政府集中力量打造一流醫院,知名醫院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專科,進而形成“醫療高地”。這是地方政府長期投入、醫院長期積累、醫務人員長期努力的結果,我們不應以酸葡萄心態視之。 但不可否認,“醫療高地”的背后是“醫療平地”和“醫療洼地”。譬如擁有一億多人口的河南省,只有一所醫院排進前100名,而有些省份連一所都沒有。這些省份的老百姓在看大病、重病、疑難雜癥時,就會面臨更嚴重的“看病難”問題,不得不千里迢迢去大城市、去省外就醫。 而伴隨這種“看病難”而來的是“看病貴”——乘車、住宿、吃飯,還有找關系托人的費用,以至于病人還沒有跨進醫院大門,還沒有見到醫生,便已經花費不菲,有時候比看病本身花的錢還多。這是看病之外的另一種“看病貴”,一種由“看病難”導致的“看病貴”。 當然,我并不認為大城市、大醫院集中了優質醫療資源是個錯誤,當我們談論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時,重點不應該是指責大城市擁有豐厚的醫療資源,而應該想方設法填平“醫療洼地”,逐步在“洼地”中創造出、積累出更多醫療資源,以滿足當地百姓的就醫需求。要知道,在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優質醫療資源相當匱乏的情況下,靠“均勻分配”是無法解決“看病難”問題的,唯有創造出更多醫療資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