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11月14日,武漢市質監局發布中小學生校服專項檢查結果,在抽樣檢測的36批次樣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為16.7%,其中近一成校服“不經穿”。(11月16日《楚天金報》) 所謂質量檢測,只不過是以更為專業的方式,進一步佐證公眾尤其是家長對于校服的普遍印象和判斷。以過往經驗觀之,質量檢測似乎依然無法回答這樣的疑問,即校服到底有什么必不可少的深刻內涵?為什么總有一些學校會采購那些一眼都看得出來丑陋不堪、一個手指頭便知差得不能再差的校服呢?當校服失去了應有的審美價值,以及最基本的質量底線,剩下來的便只有臣服——孩子穿不穿校服,已經被烙上聽不聽話、服不服從學校管理的高度。 在市場經濟推行多年至此,服裝產品早就異常豐富,競爭尤其激烈。按照市場經濟邏輯,越是競爭激烈的行業,消費者越可能購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雖然并不排除市場上仍舊有一些假冒低劣的服裝產品,但買差的并不比買好的容易,除非削尖腦袋一再壓降成本。 又丑又差的校服,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采購低劣校服的校方是否真就滿肚子裝著難以言說的苦水?校服采購背后到底有沒有貓膩……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后,其實是公眾生活常識與校服采購結果的相互抵觸。常識還告訴我們,一般消費者倘若買到低劣服裝,要么會找商家理論,要么會投訴,唯獨校服安然自得,年復一年地做著家長和學生的安撫工作。 生活在市場經濟時代,常識非常重要。潘恩在《常識》一書中指出,“任何事物越是簡單,便越不容易發生紊亂,并且即使發生紊亂也比較容易加以補救”。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本來簡單的事,如果刻意復雜,就是違背常識邏輯,極易發生紊亂。我們無法斷言校服采購背后鐵定有什么貓膩,但一個在市場秩序下極簡單的采購之舉,結果這么多年卻發生這么多的“紊亂”,這背后到底有沒有刻意回避“簡單”邏輯的逆市場化現象呢?那么我們的監管部門在去“紊亂”、求順應市場“簡單”規則方面,到底又有什么作為呢? 這里所說的“簡單”,本質上是把校服采購納入市場化采購渠道。也許有人會說,校服采購一直是這么做的。但別忘了,市場是需要陽光的,校服采購全過程真經得起陽光的照射么?校服倘若真如一些學校宣傳的那樣非買不可,那么建立一個陽光的校服采購程序,讓更多服裝企業參與其中并公開競爭,這真的很難么?一言以蔽之,唯有讓市場的陽光照進校服采購的每一個角落,校服才可能給孩子們應有的人格體溫。 (作者為武漢資深評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