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無線網絡帶來的沖擊打破了學習的疆界,還會打破生活、人生的疆界。教師,需要被重新定義】 互聯網開創了知識共享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獲取信息。當學生面對百度的時候,就像面對著一位全科教師,跟隨教室里的教師學習已經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如果教師還是當知識的搬運工,那么現在的學生已經不需要他們了。無線網絡帶來的沖擊更大,它打破了學習的疆界,還會打破生活、人生的疆界。教師,需要被重新定義。 現在還在上小學的這代孩子,未來會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的世界,另一個是互聯網的世界。現在許多人因為在現實的世界互相認識,于是在網上進一步交往;而這一代孩子可能首先在網上形成自己的圈子,然后再在現實的世界交往。很多孩子更加看重的是虛擬世界有沒有角色、地位、榮耀和空間,他不是為了在網上學習,而是為了在網上生活。這就是無線網絡帶來的一個重大的沖擊——學校的圍墻已經坍塌。所以,學校也需要被重新定義。 當學校的圍墻坍塌,教育就迎來了更廣闊的空間。北京十一學校初一年級有個傳統的“英語原聲電影配音大賽”,每年老師都有遺憾:45分鐘里只能有幾個學生展示。后來,每一個學生用英語趣配音、配音秀、英語魔方秀編制自己的作品,最后放在“愛云校”APP里,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被分享。活動超越了教室,反而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得到實現。這個網絡空間,就是教育的“第二空間”。十一學校初中學部對初一、初二學生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上學路上運用手機終端的比例很高。這樣的變化,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移民”到網絡空間這個領地,和這些“原住民”去接觸。而進入網絡空間,就要學習網絡空間的表達方式,學會重新去表達,將線下的表達方式搬到線上和學生交流。 其實,學校的物理空間同樣也有很多問題。當我們放棄對空間的管理,缺乏相應的規則,孩子們就會以自己愿意和方便的方式在那里生活。廣場這樣的空間對學生有沒有吸引力?教師和學生在大廳里談心,學生能不能敞開心扉?當教師給學生答疑時,學校有沒有為老師配置可以供學生坐的小圓凳?當我們隨意而不去設計的時候,結果也可能是隨意的,而隨意往往意味著效率低下。當我們有所引導,用設計的思路、眼光去推動空間建設之時,就會收獲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例如,把食堂改成了學生的學習中心,“順便吃飯”。在這樣一個重新設計的學習中心里面,嘗試在這個角上引導一部分競賽的“學霸”湊在一起吃飯,在那個角上引導一批喜歡辯論的孩子,形成類似倫敦海德公園那樣的氛圍。同時,設置一些面壁的座位,方便不想在吃飯時和別人說話的學生。另一方面,推進和教學形態相適應的空間改造。比如,嘗試將數學課堂分為自主學習區、小組討論區,另外單設講解區,提供給喜歡聽老師講課的學生,該區域學生也可隨時參與旁邊的小組討論。而類似語文課、思想品德課,則可以安排U形座位,便于大家充分發表看法。 在梳理總結利用教室空間的過程中,一位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的留言讓人印象深刻:“看到一個未來教室設計展,無限向往、無限憂慮。憂慮自己,有意無意總是把秩序置于無上的位置,在這樣的空間里,表面化的秩序和嚴謹的課堂結構是無論如何守不住的。”這樣的反思,值得每一位老師體味。 (作者為北京十一學校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