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媒體競爭格局,也對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遇與挑戰并存。今年記者節期間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的“風動心不動——當今新聞人的理想與堅守”公益論壇上,新聞業界與學界專家就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聞從業者所面臨的挑戰與記者未來的發展道路展開了深入研討,一起來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 Key:融合大勢 記者面對怎樣的危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新媒體沖擊職業門檻 新媒體是一個新增量,這個增量很大很快,會沖擊我們原有的職業門檻,職業的價值,職業運作的方式都會改變。現在這種沖擊是風動,風向在變化。這個時候心不動,你會發現,怎樣去觀察這個風勢,怎樣在這個風勢中能夠讓不動的心有不斷的思考,是媒體人面臨的最大挑戰。 目前,記者的職業面臨挑戰,門檻好像變低了,人人都能當記者。但另一方面,門檻也在提升,做記者更難了,專業的操守、專業的分析、快速的反應、深度觀察的能力、對事件整合的平衡力等等,這些功夫越來越難。 初心不改,為受眾提供優質內容和深入分析才是職業記者所為。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挑戰隨時存在,你跟得上變化嗎? 媒體永遠在變,也許過了些年,網絡媒體就成了傳統媒體。而挑戰隨時存在,變化是永遠的,真正永恒的東西只有一瞬間。問自己一個問題,你跟得上這個變化嗎?什么要變,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不變。能提供最好內容的是永遠的贏家,問題是,你不能提供最好的內容,結果把自己沒成為贏家的原因歸結為新媒體打壓你。 目前,所有媒體都面臨著激烈競爭,挑戰很大,一些互聯網網站隨時面臨倒閉。此時還不是分“你我”的時候,該是共同推動中國傳媒向前走的時候。 Key:展望未來 記者應該怎么做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周勇:要有“知行合一”的能力 一是對于新媒體的認識。不存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爭,任何一個新媒體到了一定的程度都會變成傳統媒體。二是新聞工作的價值。在興趣所及的某些領域,記者們由表及里,由近及遠去觀察推敲,這個事情在昨天意味著什么,明天意味著什么。這在某種程度上回應了關于專業新聞工作者在自媒體盛行時代的價值所在。 新聞工作者的基因是什么?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包括忠誠、責任和對這個國家社會的熱愛;二要有洞察社會、時事的能力;三要訓練邏輯能力。記者之所以認知社會,認知事實并做出準確的判斷,要有很好的邏輯能力,也要從基本的文字功底做起。 要有“知行合一”的能力,對新事物,新技術要有自己的熱愛,把它和核心的東西結合起來。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節目研發部主任吳克宇:新聞從業要求更職業化精細化 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從業要求,不光是專業化,而且要更加職業化,分工更加精細化。不僅僅要求傳統的新聞敏感性,對傳統電視新聞只會采編不行,還需要文字組織能力、數據的搜索能力、軟件的編程包括用戶的體驗設計,還有后期視效制作的能力。做這樣的新聞,或者新聞的創新,在大數據時代需要一個專業的新聞機構的力量和龐大的資源去支撐,也需要國家電視臺整體的系統和制度去保障。 本文根據人民網、中國青年網相關報道整理,轉發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