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11月20日,陳建斌導演的處女作電影《一個勺子》終于在全國上映了。 《一個勺子》還未公映就兩次成為新聞頭條。先是在去年金馬獎上陳建斌三次登臺領獎;后是主創之一因吸毒被禁演,連帶未上映的電影進行重大修改。令人驚嘆的是經歷重大修改,電影仍然敘事流暢。筆者參加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的第一場點映,觀眾沉浸在劇情當中,以致電影高潮時,放映廳內一片寂靜,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觀眾才有的專注。 《一個勺子》的故事完整離不開陳建斌導演的用心。與這些年熱映的一些國產商業片敘事的一些缺陷相比,與自2002年大片元年以來商業電影普遍“講不好故事”相比,《一個勺子》講故事的水平確實高了許多。 2002年以來,中國商業電影“講不好故事”幾成慣例。早期影評人假定這與中國缺乏大片的制作經驗有關。但電影市場長期的忍耐與寬容,也沒有換來講不好故事大片的勝利。大概在2011年前后,中國大片走入低谷。這之后市場上興起小清新電影與《泰囧》式喜劇。 中國社會事實上已進入精神需求的時代。小康社會的本義就表明人們不再缺吃少穿。同時,現代社會的工作生活壓力需要宣泄渠道,電影娛樂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然而中國商業電影,其中常見的敘事邏輯斷裂不可能拉回成熟的觀眾,而現在坐在電影院中的年輕人,他們第一需要的是電影院中的社交空間與放松。 如此,一部電影的驚人票房往往引起影評人的詫異。持續經年的批判不能得到市場的回應,研究者開始將之歸結于市場的不成熟,“觀眾接受了,也就只能這樣!”“現在還是商業電影的初始發展階段。”有人還提出“網生代”概念來解讀觀眾淺薄的時代性。我看這件事也不能苛責觀眾,因為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稀缺相同,一樣會引起“饑不擇食”。 中國家電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也經歷過一場空前繁榮。那時,洗衣機、冰箱無論其質量如何,都成為搶手貨。一天,海爾廠長張瑞敏用大錘砸爛了存在質量缺陷的冰箱。當時這一行為可以說是驚世駭俗,但最終海爾因其質量成長為世界級的家電制造商,而當時一時興旺的其他冰箱廠如今90%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同先行一步的家電市場化一樣,中國商業電影在重復類似的經歷。但今日的商業電影制造商似乎缺少張瑞敏的遠見卓識。要知道,電影市場也是市場,它充滿風險,先賺的錢,明天也許就會賠光。古人早就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此,筆者希望不講故事、講不好故事的商業電影制造商盡快轉行,或者從現在起把講好故事作為基本的商業道德,只有如此,才能基業長青。(劉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