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這兩天,很多人都在談論“奧馬巴”。 11月30日在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各國領導人深入交換意見,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其中。就是這樣一條消息,國內多家媒體的標題寫成了“習近平會見美國總統奧馬巴”。一時間,“‘奧馬巴’和‘奧巴馬’,傻傻分不清”的調侃聲在網絡上形成鋪天蓋地之勢。 12月4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了幾家出錯的報紙負責人,他們表示,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相應的處分或處罰,并將進一步加強采編紀律管理和采編流程規范,避免此類問題發生。 事件 新華社出錯 眾媒體錯跟 事情的真相是:新華社11月30日19點38分播發的通稿標題將“奧巴馬”錯寫為“奧馬巴”。盡管在隨后的20點25分,新華社發了改稿通知,對錯誤進行了更正,但一批手快的門戶網站卻被“坑壞了”——“奧馬巴”生生地出現在中國網、中國政府網、財新網等多家門戶網站頁面。 最令人不解的當屬第二天出版的報紙。據不完全統計,《煙臺晚報》《銀川晚報》《東南快報》《青年時報》《今日早報》《巴渝都市報》等多家報紙集體“中招”,任由“奧馬巴”見報。 盡管問題的根源出在新華社的通稿上,可一家媒體編輯看花了眼還可以理解,多家媒體齊刷刷“被絆倒”,就顯得有些尷尬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媒體的三審三校制度哪里去了? 記者致電《煙臺晚報》總編輯趙鐸,他表示,出現這樣的技術性差錯,確實“沒有想到”。他說,雖然根源來自于通稿,但犯下這樣的錯誤,報紙自身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相關責任人已經深刻認識到問題所在,報社也按照規定進行了相應的處分和處罰。 《銀川晚報》負責人也表示,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可以解釋的理由。報社將以此為戒,要求編校各環節嚴格把關,做好本職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傳媒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楚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編輯過于相信,甚至迷信國家通訊社的權威,再加上相關責任人責任感的缺失,才導致這種低端錯誤的出現。” 分析 媒體人浮躁 公信力受損 其實,報紙出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近一段時間以來這種情況此起彼伏。從《三亞日報》將“市委組織部”錯寫為“貪污和受賄部”、《南方都市報》將市委書記“致辭”錯寫為“辭職”,到這次集體出錯,我們不禁要問:一向被認為權威、嚴謹的紙媒怎么了? 在黃楚新看來,這與當前報業所處的大生態環境有一定關系。報紙的頻頻出錯折射出報業轉型中媒體人的集體焦慮感。他說,這幾年,作為報紙主要經濟支柱的廣告業務持續下滑,報社生存壓力加大,紙媒的骨干人才也在不斷流失……多種原因造成了在職媒體人的焦慮與迷茫,導致處理問題不夠冷靜。 趙鐸表示,紙媒確實面臨著多種困難,在職人員難免也會有浮躁的情緒,但這些都不應該成為報紙公信力受損害的理由。 在大多數受眾心里,盡管報紙風光不如從前,但公信力依舊無可替代。頻頻犯錯,實在不是一個好苗頭。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江作蘇認為,傳統媒體在新的傳播形態下本就處于劣勢,如果任由這種錯誤頻繁出現,報紙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將受到更大傷害。 問題 新媒體誤傳 一報紙“躺槍” 在江作蘇看來,信息源、信息傳播渠道以及信息的最終落點,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對傳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整個傳播過程中媒體反應的時間縮短,對信源準確性的要求相對提高。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加,也使處在激烈競爭中的媒體把關人責任意識淡化。信息被反復折射傳播,也需要媒體素養的提高,否則容易以訛傳訛。”江作蘇說。 事實上,“以訛傳訛”在這起事件后續傳播中也有所探頭。《北海日報》是很多新媒體提到的出錯報紙之一,但北海日報社社長蘇遠信告訴記者,《北海日報》的刊登并沒有錯誤,出現錯誤的是社里的另一張報紙——《北海晚報》。《北海日報》的編校人員當晚發現了這個錯誤,并及時改了過來。只是,兩張報紙的工作人員并不在一起辦公,也忽略了去提醒對方。無奈的是,在關于此事的眾多微信公眾號的報道中,并沒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也沒有人逐個核實所提到的媒體是否屬實,至今在網絡上依舊一錯再錯。 記者12月6日百度搜索“奧馬巴”,發現仍然有個別報紙12月1日的數字版“將錯就錯”,未予更正,一些網站也依舊是“會見奧馬巴”。 南風窗雜志社社長竇豐昌在一篇文章中曾說過,對待報紙差錯,不能上綱上線去批評,也不能無原則地去諒解。 生存不易,媒體人且行且珍惜。(趙新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