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當我們還在咀嚼某家報紙頭版標題錯了一個字、某家報紙內文中把“組織部”錯成了“貪污和受賄部”的時候,十幾家隸屬于不同省份的報紙竟然在同一天同一個內容上集體出錯,筆者不得不在驚訝之后又加了三個感嘆號。 12月1日出版的浙江《青年時報》和《今日早報》、福建《東南快報》、重慶《巴渝都市報》等報紙,把《習近平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消息標題中的“奧巴馬”全部錯成了“奧馬巴”。起因雖然是新華社原稿播發時有誤,但新華社在半個小時后就發出了“改稿”,因此,這些報紙必須承擔由此造成不良影響的完全責任。 十幾家報紙在一個幾乎地球人都熟悉的政要名字上集體出錯,這個原本看來屬于小概率的事件,已經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此婆既?,實則必然。 近幾年來,報刊業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有新媒體的沖擊,也有報刊自身發展的瓶頸,一些晚報、都市報經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甚至出現了虧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報社內部人心浮躁,管理松懈,三審三校制流于形式,字詞、標點符號等一般性差錯幾乎天天有,末了還用“無錯不成報”給自己找個借口。小錯不斷,大錯豈能遠乎? 近百年來,不論是廣播的發明,還是電視的普及,在每一次新的傳播方式挑戰面前,報刊業不僅沒有死亡,而且還得到了發展;面對互聯網浪潮的沖擊,報刊業同樣不會死,死掉的只能是那些思維固化、質量低劣的報刊。生存危機已經實實在在地擺在每一家報刊社的面前,我們只有勇敢而堅定地融入媒體融合大潮,才能找到出路?!按蜩F還需自身硬”,每一家報刊社也必須堅守主業第一、質量第一的意識,專心應戰,才能在這場硬仗中取勝。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那些心思已經飄遠的報刊社,到了該集體反思的時候了。(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