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去年,傳統媒體深度報道部被合并的消息從年初聽到年中再到年尾,每一次都如重錘般敲擊著新聞人脆弱的神經。如今,去年首先合并深度報道部的《中國青年報》又率先恢復深度報道部,再次引起廣泛關注。不論其原因是什么,或許應把深度報道部的或留或撤或合看得淡一些,看作正常的部門調整,而不是傳統媒體窮途末路的標志。 當然,深度報道部很重要,這種對新聞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剖析,追蹤和探索事實表象背后的真相,揭示事件來龍去脈的報道形式,確實有其他報道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是,重要就一定要單設部門嗎?如果傳統媒體收入減少、經費有限,或者人才出走,一時沒有領軍人物,可不可以將深度報道部與其他部門合并,或者是加入新功能成為一個新部門呢?竊以為未嘗不可。 在PC時代,傳統媒體人感受到來自新媒體的威脅,近兩年的移動互聯網發展,特別是以微信、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更是讓不少傳統媒體人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有的新聞人自己唱衰傳統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負面消息極為敏感,反應也激烈,可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在這種心態下,難免聽風就是雨,失了主心骨。有業內人士說,許多傳統媒體人轉投新媒體其實是被嚇的——面臨新媒體的沖擊,不少人就覺得讀者的閱讀習慣改變了,傳統媒體沒有前途了。 越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越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調整和嘗試,包括裁撤或合并深度報道部,新聞人要看淡這種嘗試,需要一種雖然身處其中卻能“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 看淡之余,或許迎接挑戰,參與創新,尋求變革,找到出路才是第一要務。要知道,讀者需要的永遠是“內容”,而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生產報紙、電視、廣播,而在于生產內容。只要生產內容的核心競爭力還在,無論是印在紙上、發在網上,還是放到微信公眾號里,抑或推送到客戶端上,都相當于修渠、筑路,相信大多數傳統媒體,通過身處其中的傳統媒體人齊心協力,以其經年累月歷練出的專業素養,做到渠通路暢是早晚的事兒。那些經受考驗、做出變革、與時俱進的傳統媒體,打通發展脈絡之后終將浴火重生。國家提倡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深意也在于此。 撤銷或合并深度報道部時,當事新聞人悲壯、感傷,旁觀的新聞人唏噓感嘆——深度報道不能死。其實,深度報道沒有死,也不會死。不論是去年年初合并深度報道部的《中國青年報》、年中撤銷深度報道部的《京華時報》,還是年尾合并深度評論部的《華商報》,都還在做深度報道,而且,僅僅過了一年,《中國青年報》又恢復了深度報道部,就是有力的證明。 那些在深度報道部的分分合合中判斷出傳統媒體將處于日薄西山等形勢的媒體人,或許需要再淡定些。(作者:范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