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插畫:李瑞寧 對話嘉賓: 彭興頎: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副司長 陳曉冉: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 周曉鵬:新浪網總編輯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君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如今,網絡上的一些“常用詞”,人們似乎已見慣不怪,比如“尼瑪”“滾粗”等等。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常用詞”,甚至還明目張膽登上了標題:《馬年將到“草泥馬”給您拜年了》《讓明星情侶“撕逼”飛一會》……某種程度上,不斷蔓延的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挑戰著公序良俗的底線,成為網絡的一種不良標簽。 近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2015網絡語象報告》,指出,網絡語言低俗化的現象相當突出,已經由網絡虛擬空間向現實生活滲透,向學校、紙質媒體、廣播電視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范的重點領域延伸。網絡語言低俗化這股風氣,絕非無傷大雅而可聽之任之,應當及時予以糾正規范。 網言網語為何“低俗不休”?網絡語言低俗化有無界定標準?如何規范網絡語言?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邀請專家學者、業內人士、政府官員進行了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