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孫志剛原為美國唐納德·W·雷諾玆新聞研究院科研副主任(2007年~2014年),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2014年),現為北京印刷學院特聘教授和浙江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在《大眾傳媒與社會》《報紙研究學刊》《亞洲傳媒學刊》和《新聞與大眾傳媒季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并擔任《大眾傳媒與社會》《新聞與大眾傳媒季刊》等核心期刊的論文評審員。
2016年4月上旬,臉譜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宣布,臉譜的現場直播平臺臉譜Live將不再局限于移動客戶終端的使用。它將進一步向社會和公眾開放:來自廣電媒體、無人機以及其他專業內容生產者的內容也可在臉譜Live平臺上直播。無疑,這種社交平臺加現場直播或者“社交平臺+”的理念和實踐再次挑戰了電視、報紙和其他傳統媒體:它們既能滿足公眾對未經剪輯、未經篩選和個人化的內容的需求,又鼓勵和有助于公眾在觀看現場直播時通過數字平臺上的各種互動方式直接參與其中。同樣重要的是,它們為媒體的經營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機遇和途徑。
視頻直播越來越受重視
視頻直播社交是新近出現的一種社交產品。它用視頻的方式在社交平臺上現場直播由非專業和專業內容生產者(比如個人、團體和組織)制作的內容。與廣電媒體的傳統產品和近年來出現的播客等新產品相比,視頻直播社交的內容和傳播更為直接、直觀和具有時效性,而且符合人類分享信息的心理需求。因此,該社交平臺自然成了新老媒體的必爭之地。
隨著智能移動客戶端和社交平臺的迅猛發展,美國平面媒體于2013年下半年重拾視頻,希望借此豐富新聞傳播、更進一步聯結受眾和提升廣告收入,并把它作為未來發展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5年里,越來越多的美國媒體開始關注視頻和對視頻產品的研發與探索,比如,《赫芬頓郵報》于2012年推出了名為HuffPost Live的現場直播平臺,臉譜于2015年創建了臉譜Live。
用戶與社交平臺可雙贏
2014年11月,英國《衛報》在美國的分部建立了“移動創新實驗室”(Mobile Innovation Lab),主要目的是通過分析移動新聞的成功案例和策略,側重以下5個方面的研究:現場直播、視頻、針對性傳播、內容互動和內容推送。顯然,《衛報》的管理部門認識到了以移動信息消費和社交平臺為代表的數字媒體發展的趨勢,加大了投資力度,試圖盡快解決以下實際問題:如何流暢地進行多平臺報道、提供可靠和便于互動的信息?如何根據移動用戶的特點,用視頻、可視化和互動型圖表講故事,按照用戶們對內容的需求和喜愛的方式進行傳播?如何讓移動用戶們與內容有更多的互動?如何利用社交平臺的互動特點更好地聯結受眾?
就有效傳播而言,現場直播在社交平臺上的應用對傳播者和受傳者具有雙贏的效果。對傳播者來說,社交平臺往往擁有龐大的用戶群或粉絲群,從而形成其他任何一家媒介無法與之抗衡的接觸面和影響力。對受傳者來說,視頻直播里的內容符合他們分享信息的心理需求。通過過去一年多的調研,臉譜發現,未經篩選、未經編輯和個性化的內容是人們喜歡這種新社交產品的主要原因,而且,人們愿意在視頻直播社交里展現和分享他們不愿或不想在其他平臺上分享的內容。
理解用戶需求仍需繼續探索
雖然視頻直播社交被許多美國媒體視為通往成功的策略之一,而且其制作和傳播費用遠遠低于創建電視臺的費用,但它在內容的選取、內容的質量和如何與媒體的宗旨相結合等方面面臨問題和挑戰。盡管如此,臉譜的最新決定和英國《衛報》“移動創新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方向提醒我們,數字新聞的生產和傳播需要有新的不同于傳統新聞生產和傳播的理念和探索。其中之一是認識和理解人類愿意分享信息的心理活動、情感和行為,從公眾在乎的內容的相關性、有用性等方面思考、探索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實踐。
在探索、研發類似視頻和現場直播等社交產品方面,新老媒體都面臨如何使用這些新產品吸引和聯結用戶、如何借助這些新產品接觸移動用戶,以及如何與社交平臺聯手,通過對社交產品的不斷探索和研發從社交平臺擁有的眾多的受眾中獲得廣告收入等問題。在2016年第一季度里,臉譜的凈收入為15.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是5.12億美元,顯示該社交網絡新近推出的移動廣告表現強勁,它的視頻廣告受歡迎程度持續上升。
由于社交平臺的用戶大多為18歲~44歲的群體,所以,社交產品的研發結果自然會得到廣告商們的關注和青睞。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廣告商和受眾都不得不依賴媒體,因為后者手里既有內容又有渠道。于是,媒體有了自己的“經營模式”。其實,就創建兩個字而言,媒體從一開始就沒有自己的經營模式。要想讓前者重新青睞自己,媒體除了繼續探索之外沒有更好的選擇。尤其對傳統媒體而言,類似視頻直播社交的社交產品是一條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途徑。(孫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