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年來,網絡語言上廣播電視節目、進教科書、入詞典,熱點頻發,引起社會熱議;同時大批低俗網絡用語的普及化和日常化,也讓人猝不及防。 日前,在互聯網上突然爆紅的Papi醬系列視頻,因主持人時常爆粗口而被勒令整改。廣電總局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內容,符合網絡視聽行業的節目審核通則要求后,才能重新上線。這一事件也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認為這是網絡文化的特色,不應過多干涉;有人認為這次監管是一次良性的互動,或可帶來整治網絡語言的良機。 在日益復雜的網絡環境下,Papi醬身上所凸顯的“話語失范”問題并非孤例。近年來,有關部門的規范與監管出現了真空,致使一些熱衷于造詞者過分“任性”,低俗語言滿天飛。盡管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年年發布報告,指出網絡低俗語言的危害,但卻缺乏根治辦法。網絡低俗語言該不該管,該歸誰管,該怎么管? 擇善而從 不善則改 誰來整治“臟亂差” 網絡發展至今,碎片化書寫、病毒式傳播的“網絡流行語”,正全面影響著大眾文化視野。但媚俗表達全民風行,庸俗粗鄙大行其道,低俗詈語甚囂塵上,讓很多人不禁感慨:“如今的互聯網越發地重口味了!” 對于網絡低俗語言的規范和治理,也有不同意見。知乎網友“小昭”認為,網絡語言傳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的特質,使得其本身帶有“自凈機制”。從最近席卷網絡的“翻船體”,到年初刷屏的“猴賽雷”,網絡熱詞往往都如曇花一現,經不起時間考驗,會自行消散。據多家網站對整治網絡流行語的專題調查顯示,持這樣觀點的網友不在少數。 針對這些觀點,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陳曉冉表示:“如果網絡低俗語言大量涌現,聚集了社會戾氣,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必須及時依法治理。”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指出,期望社會活動中完全不使用臟話,不使用網絡低俗語言,不太可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媒體報刊可以不加甄別全盤接受。針對網絡語言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應給予更多疏導和教育,暴戾、低俗的網絡詞語應予批評。 “網絡語言作為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脫離現實而存在的,對低俗網絡語言進行規范和整治也是題中之義。”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 近年來,對于網絡語言的規范和整治,教育部、文化部、廣電出版總局、網信辦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部門都有一些個案,卻欠缺一些專門的規范、具體的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