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華社記者 張逸飛 互聯網已經加速滲透進電影行業,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制作模式、發行模式、觀看模式,還對傳統的影評業產生了深刻影響。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近日在京舉辦的一場對話中,業內人士表示,傳統影評與網絡影評在互聯網環境下各有定位,可以互為補充。 在傳統電影行業受到互聯網影響之前,電影批評在電影行業具有很大權威性。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衛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很多著名導演在拍完影片以后非常重視評論界的意見。“我記得當時評《紅高粱》的時候,我們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大家都坐在沙發上,張藝謀蹲在地上很謙恭地舉著話筒。陳凱歌拍的《邊走邊唱》由于有些觀眾實在看不懂甚至要求退票。我當時采訪陳凱歌,陳凱歌跟我說了八個小時,希望批評界給他一定的支持和幫助。” 然而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中國影評界的生態。張衛介紹,到馮小剛拍完《非誠勿擾》時,業界則開始轉向重視網絡評論家的意見。“那個時候華誼兄弟已經很清楚地知道,哪個‘大V’有多少粉絲。” 影評人李星文認為,網絡影評從最初的論壇版塊交流,經歷博客時代和微博時代,如今已經進入到微信時代,細節挖掘、表情包、截圖成為一種潮流,視覺沖擊成為第一要素,微信已經涵蓋了以往新媒體的全部功能。 有別于以往的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使網絡影評人從單純的內容提供者成為一個復合的媒介經營者。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把微信公眾號影評稱為“表情包微信時代影評寫作”,這類寫作在好玩、“有料”的同時,非常注重能夠給受眾帶來親切感的“人格化”特點。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唐宏峰認為,網絡影評人在推動電影文化和電影產業發展上所作出的貢獻是無法抹殺的。但他提出,目前網絡影評為迎合受眾,存在缺乏深度、碎片化閱讀、文風油腔滑調等危險傾向。 目前,隨著購票系統的網絡化日趨普及,在購票頁面的網友打分和網絡影評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部電影的最終成敗。如今,越來越多以沙丹、圖賓根木匠等為代表的網絡影評人正在逐漸獲得主流媒體的認可。同時,也有很多學院派影評人對網絡理解和利用更加深入。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認為,傳統影評與網絡影評之間的溝壑將逐漸縮小并走向融合。“無論通過什么媒介,影評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于他的文化價值。傳統影評人與網絡影評人各有所長,并能形成良性的互補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