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抓住網絡帶來的機遇 “我們網絡作家大多數都在‘體制外’,只能依靠自己的稿費生存,沒有任何機構來保障我們的生活,有許多后顧之憂。就在前不久,湖南一位網絡作家生了一場大病,沒錢醫治,他甚至找不到任何組織出面募捐,只能圈子里的人給他捐款。”李曉敏說,許多作家只知道寫作,沒人提醒他們要繳納社保,生活出現困難也沒有組織幫助,“我們希望國家能把網絡文學放到與傳統文學一樣的地位去重視,讓網絡作家也能夠有身份認同、權益保障和職業發展。” 事實上,從2014年1月浙江成立首個省級網絡作協起,上海、山西、安徽等省區已經先后成立了網絡作家協會,給網絡作家以“歸屬感”。而在文藝評獎上,從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開始,已經允許網絡作品參獎,開創了傳統評價機制接納網絡文學作品的很好范例。 更讓政協委員們感到迫切的,是傳統文藝工作者如何主動擁抱互聯網。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茅善玉說,“許多傳統文藝工作者只知道在舞臺上表演,對網絡缺乏了解,這實際上是丟失了一塊重要的陣地。應該說,從對網絡的重視程度到利用網絡的能力,我們都需要提升。” 通過與中國移動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閱文集團相關負責人的交流,王興東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網絡平臺的運作模式和強大傳播力,“我迫不及待地告訴編劇同行,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表劇本、收集意見。聽了這些之后,大家都很振奮”。 網易“云閱讀”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移動閱讀的用戶規模已達到2.42億,這2億多用戶電子書總閱讀量已經超過14億冊,高出中國人閱讀平均數。王懷超說:“網絡勢必會成為全民閱讀的主平臺、主陣地,傳統人才要積極擁抱網絡,善于利用網絡,在網絡平臺上大顯身手。”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卞晉平表示,“目前,網絡已經成為影響老百姓情緒的主渠道,要加強對政府相關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管網意識和能力。”(記者鄭海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