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自今年全國兩會以來,“VR+新聞”這把火越燒越旺。4月26日,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之際,網易原創團隊推出VR故事《不要驚慌,沒有輻射》。5月3日,封面傳媒聯合暴風魔鏡集團打造VR資訊平臺,并聯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學院打造“VR新聞實驗室”。 與國內相比,國外的VR新聞起步更早,《紐約時報》去年10月便推出VR新聞移動客戶端“NYT VR”,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美聯社等傳統媒體機構也已經開始利用VR技術進行新聞報道。 不可否認的是,“VR+新聞”的浪潮已經到來。它帶來了新聞敘事方式的改變,人們獲取新聞方式的變革。不過,由于VR行業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除了VR本身技術和體驗存在的問題之外,VR新聞需要突破的瓶頸還有許多。 并非所有場景都適合VR “VR在新聞中較為有價值的應用是發布會、會議、突發事件現場的報道。它會給用戶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陽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VR新聞多是記者攜帶VR設備拍攝,未來的VR新聞應該是機器人、無人機攜帶VR設備“無死角”全景拍攝,帶給用戶真正的“第一視角”體驗。 “VR新聞更適用于現場畫面感強、視覺沖擊力強的新聞報道,比如體育賽事、演唱會,甚至災難性事件的報道,都可以采用VR技術,還原新聞現場。”封面傳媒相關負責人的觀點與沈陽相同。 還有一些發生在普通用戶難以進入地方的場景,也較為適用VR,前文中提到的網易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現場的回訪便是一個典型案例。“NYT VR”一段深入海底記錄海豚、鯨魚聲音的VR視頻也頗受用戶歡迎。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同樣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場景都有必要使用VR進行報道。“那些體驗感、現場感強,關注度高的重要新聞事件,特別是現場難以再復制的新聞事件更適合VR。” 與之相對的是,一些較為抽象的財經報道、普通的實事動態等新聞,受眾更為在意的是弄清楚事件本身,對沉浸感沒有過高要求,再使用VR反而會增加新聞單位的成本花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