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資料圖片 媒體大佬、業界翹楚、資深記者……這兩年,頻見傳統媒體人“下海”創業、投入新媒體懷抱的“壯舉”。而每當此時,也總有聲音慨嘆,傳統媒體風光不再、難以為繼。 不過,新媒體創業風景看似美好,成功者卻似乎寥寥。經歷了創業初期風風火火的“雷聲大”,不少轉型后的媒體人也遭遇了“雨點小”的瓶頸。傳統媒體人的創業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創業前后又該如何籌劃準備? 轉型不轉行 創業成熱潮 2015年,王玉德離職創業,創立財經新媒體“無冕財經”。此前10多年,他曾在南方報業集團內輾轉3家媒體,歷經采編、管理等多個崗位。“受到傳統媒體客觀環境和新媒體的沖擊,通過創業,能夠延長自己的新聞生命。”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王玉德認為,自己的創業算是“轉型不轉行”。 正是在2015年前后,傳統媒體人“轉型不轉行”、投身新媒體創業進入爆發時期。2014年,“好奇心日報”“一條”“拇指閱讀”等傳統媒體人的創業產品先后面世。2015年,時任《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辭職,隨后創辦“秦朔朋友圈”,在媒體圈里投下一顆炸彈。財經作家吳曉波撰文稱,“此次秦朔的離去,在某種程度上便意味著一個傳媒黃金時代的終結。” 黃金時代未必終結,但面臨新媒體的沖擊與轉型壓力,傳統媒體人的離開已成常態。半是順時順勢、半是無奈之舉。有的憑借資源與人脈進入公關行業,有的做起了民宿、電商,有的則投身新媒體。 成功者引人注目。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與馬東的“奇葩說”,估值已遠超10億元,成為創業者的標桿;從前媒體人成長為“網紅”的咪蒙,新書4小時內預售出5萬多本;去年年底,王玉德的“無冕財經”也完成了第一輪數百萬元的天使投資。 “大批媒體人進行創業,事實上是市場化的產物。”王玉德說,與單純的市場化媒體不同,選擇出走創業的媒體人,將面臨著從所有制到體制機制全面市場化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