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內容仍為王 經營定成敗 “生產優質內容,同時實現互動技術體驗與高品質內容相結合。”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秦朔認為,“秦朔朋友圈”毫無疑問屬于內容創業。 內容創業,是大部分傳統媒體人給自己貼上的標簽。 當然,內容也確實是媒體人的傳統優勢所在,“內容為王”仍是對媒體融合時代的基本判斷。事實上,如今在移動端被讀者津津樂道的優質文章,大多仍出自曾經的傳統媒體人之手,例如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讀金庸”、蘿貝貝的“嚴肅八卦”、張偉的“新世相”等,傳統媒體人的身份,往往可以同優質原創內容畫上等號。 王玉德也在內容投入上下了不少工夫。盡管“無冕財經”的團隊不足20人,但卻聘請了34名特約記者,其平均新聞從業經歷達到8年,遍布國內9個城市以及海外多地。“自媒體正面臨飽和,在此過程中,好的內容和好的團隊會活下來。”王玉德說。 不過,新媒體創業不止“內容”那么簡單。內容優質,卻“中道崩殂”者大有人在。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僅靠內容創業并不能直接產生效益。新媒體創業不僅需要內容屬性,也需要變現屬性。因此,傳統媒體人轉型創業的關鍵在于基因迭代。 基因迭代的涵義在于,傳統媒體的創業者要從單純的記者、編輯向管理者、經營者等角色過渡、融合。 “如果沒有經營,所謂的自媒體,其實就是原本報紙上的專欄。”王玉德說,“如此,盈利模式無非就是發廣告、寫軟文,無法大規模產業化,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 談到自己的經歷,王玉德認為,正是在傳統媒體中的采編、經營、管理以及內部創業的經歷,奠定了自己的轉型思路。事實上,等于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為創業做準備。 沈陽表示,不同于“大佬級”的創業者,有一定知名度或普通的傳統媒體創業者必須在創業之初把握準用戶需求、了解市場動態,把產品打磨好。 身份轉化難 學習很重要 對傳統媒體從業者而言,除了創業的動力之外,還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王玉德認為,在創業之前,要做好“三重轉化”。一是新媒體作為一門產業,創業者首先要懂經營;二是新媒體創業與開辦一份新報紙、新雜志完全不同,要充分進入到創業狀態,了解如何管理一個公司,并為最終結果負責;三是要盡早接觸互聯網業態,了解互聯網公司的運作。 事實上,很多傳統媒體人在創業之前,都曾經歷過在互聯網行業“打工”的過程。浸淫行業的經驗,成為媒體人獨立創業的跳板。王玉德認為,如果不提前接觸新業態,可能會產生盲目崇拜,導致資金和資源的浪費。 對于已經走上創業之路的媒體人來說,又該如何少走彎路? 沈陽認為,傳統媒體人首先要放下架子、抹開臉面。創業沒有社會光環,也不要附加太多的情感,而是要多向連續創業者學習,多考慮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其次,要把人脈、資源、內容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新平臺結合起來。 學習,也是創業者與學者多次提及的關鍵詞。沈陽說,要持續做內容探索,就需要與互聯網從業者、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學界人士多對話交流,保持社交熱情。(劉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