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面對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沖擊,日本和韓國的傳統媒體是如何應對的呢?近日,中國記協組派中國新聞代表團訪問了日本、韓國具有代表性的媒體機構,了解兩國媒體在融合發展探索中的做法和經驗,感受他們的創新意識、市場意識、數據意識和服務意識。

日本朝日新聞社:內部業務孵化(Media Lab)
朝日新聞社成立了Media Lab,作為擴充業務線和進行媒體融合創新的嘗試,“不被即成的觀念束縛,不管是睡著還是醒著,都要大膽進行事業的開發和創新”。
Media Lab提出了“切斷朝日新聞的DNA,忘記以往的媒體模式,開拓全新的業務形式,建設社內外的信息集散中心(Hub)”的概念,要求從零開始,重新認識媒體,將朝日新聞社的讀者和經營資源連接起來,給用戶帶來新體驗。
這個40人組成的部門,采用全新的自由的辦公環境和開放的人員結構,其中技術、內容和經營人員各占三分之一。人員主要通過社內新媒體事業創新大賽選拔,Media Lab每年征集約100件創意,從中選拔3-4件進行產業化。被選出的項目執行者,直接進入Media Lab工作,并配置相關的資源,進行項目轉化。
當前,已經開展了“朝日自分史(專業記者為普通人寫自傳)”“文化產品眾籌平臺”“寵物信息網站”“聽報紙”等項目,利用朝日新聞社的公信力,面向日本老齡人口開展線上體檢的項目正在推進中。
除內部孵化,Media Lab還通過舉辦社會性的眾包編程大賽、收購網絡廣告公司等形式擴展業務。
朝日新聞社并未對Media Lab的業績有急切的要求和嚴格的考核,內部設定目標為年營收1-2億日元,約占朝日新聞整體營收的0.8%。
日本電視臺:新媒體內容收費(Hulu)
Hulu(葫蘆)原為美國企業,在吸收NBC、FOX、ABC等美國電視臺布局版權視頻業務的經驗后,2014年4月,日本電視臺收購hulu。
Hulu公司現有員工100人,服務150多萬的付費用戶,用戶每月只需要交933日元(約55元人民幣),就可以觀看約30000部版權作品,每個用戶每月花在hulu上的時間為30小時。
除對日本電視臺的節目內容進行運營外,hulu還通過購買海外電視節目版權在日本首播,通過自制電視劇或網絡劇、活動直播(如棒球賽、音樂會等),不斷豐富內容,并通過基于內容的互動和事件營銷,來擴展用戶數。盡管版權合作花費巨大,但可以通過收取會員費的形式,逐步減輕資金壓力。
Hulu是日本電視臺將傳統媒體業務與網絡媒體進行融合的成果,這種融合同使用社交媒體進行內容傳播的“面子工程”相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實現了對內容、渠道和營收等的全面補充。
日本神戶新聞社:線下社群運營
媒體的線下活動可以與用戶建立直接的關系,從而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和用戶粘性,這在社交媒體和口碑傳播的時代非常重要。日本神戶新聞社的“117神戶防災達人”活動,就是媒體進行線下社群運營的案例。
2015年,在阪神大地震發生20周年之際,神戶新聞社以震后一代的成人禮為契機,以“不能忘卻當年的痛苦記憶”為主題,聯合了當地14所大學、1所中專學校的75名學生,并邀請足球明星岡田武史和漫畫家高橋洋一等公眾人物,共同發起了“117神戶防災達人”活動。神戶新聞社是牽頭組織單位,但活動具體策劃和執行都由學生們自主進行。
活動根據年輕人的認知特點,將防災知識做成了4種漫畫形式,對大學生群體進行防災知識的教育。同時,借鑒社交媒體的“病毒式”營銷方式,將近800名大學生和社會人士培養成為防災講習老師,并頒發證書,由其對更多人群進行知識的二次傳播和多次傳播。重要的是,神戶新聞社的品牌影響力在公益活動的組織中得到了提升。
在防災主題下,學生們還策劃了地震防災舞臺劇、制作宣傳畫和宣傳片、組織制作防災道具和種植向日葵等活動,同時還參與到神戶新聞社的采訪活動中,并通過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E)和傳統媒體(報紙、電視、戶外屏)進行廣泛傳播。
韓國JTBC電視臺:做讀者喜愛的特色內容
JTBC電視臺隸屬韓國中央日報旗下,2011年12月正式開播,共有員工400人,其中記者130名。年營收2000億韓元,其中廣告占80%,節目版權交易等占20%。做讀者喜愛的特色內容,是JTBC電視臺新媒體融合的亮點。
建立了與中央日報社進行人員輪換的制度,記者和管理層要在不同媒體間進行2年時間的輪崗。
根據用戶習慣調整節目形態。將新聞報道的播出時間縮短,新聞的總條數減少,但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新聞長度增加,不再以短消息的形式播報新聞,而是結合分析評論、社交媒體公眾意見等多種因素進行深度加工。對正在發生的事件,增加現場連線的頻率,強調新聞的現場感。
不斷研發新的娛樂節目形式,如《hidding singer》《青年領袖論壇》《明星廚房》等節目,不但在韓國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并將節目模式版權銷售給北京電視臺等媒體。

4月20日至27日,中國新聞代表團先后訪問了日本新聞協會、韓國記者協會等行業組織,走訪了朝日新聞社、神戶新聞社、韓國日報、JTBC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在線雜志訂閱平臺“D-雜志”、視頻網站HULU、新聞分發APP“SMARTNEWS”等新媒體,以及電通總研等研究機構。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作者為中國新聞代表團成員王亞明、張炳順、徐朝清、李紅、左西玲、于春,轉發請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