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如果不是科特·蓋耶特挨家挨戶敲門的話,我們現在可能還在喝著鉛含量嚴重超標的自來水。”一位讀者說道。而蓋耶特是一名來自美國密歇根州的媒體調查記者。通過對密歇根州弗蘭特地區飲用水的反復質疑和詢問,他終于發現,官方掩蓋了飲用水中存在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這一事實。“我挨家挨戶敲門,直到獲取能讓我將真相全盤托出的足夠信息。”蓋耶特這樣對美國受眾說道。 他的發現讓其他記者更有底氣發出類似的質疑。美國賓夕法尼亞環境局上個月宣布,由于《論壇綜述》刊登的相關文章,他們將會對匹茨堡的飲用水問題提高警惕。在過去的近100年里,報紙絕大多數的時間里都把新聞當作商品,而把讀者當作顧客。對于贏利而言,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比現在要少很多,而廣告則需要通過此類大眾媒體才能將信息傳達給民眾,這就為報紙創造了價值。 讀者愿為價值付費 “沒有人能想象報紙‘順理成章’地一天天減少,因為沒有人會相信它的功能不再被這個社會所需要。”科雷·施爾科——一位來自紐約大學的媒體科技研究方面的教授近日說。 在施爾科看來,報紙應該是無處不在的,就如同學校一樣。然而關鍵一點是,如何補償那些艱苦工作、調查棘手問題的記者。1996年《紐約時報》剛登陸網絡時,它和很多媒體產品一樣,免費提供閱讀內容。到2012年,讀者在免費閱讀10篇文章后,就需要開始支付相關費用來繼續閱讀。 出版商也并沒有辦法為此作出辯護,因為收取費用的只是電子版內容,而大多數讀者并不會選擇花這筆錢。他們要么索性不再繼續瀏覽這個網站,要么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取這些內容。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人們更愿意在他們認為正瀕臨淘汰的東西上花錢。當人們被告知,報紙需要依靠電子訂閱來贏利時,他們并不情愿去花這筆錢;而如果有人告訴他們,若不實行內容有償化這份報紙就會破產下架,那么,他們掏錢注冊的幾率會更大。后者,把自己訂閱的行為看作是在拯救某個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打造“開放式的新聞業” “令人驚訝的是,對于所有把他們的工作看得非常神圣的新聞記者來說,他們不愿意相信上述研究的觀點。”施爾科說道。 紙媒對提升社會事件的知名度發揮重要作用——大到剖析一個轟動全球的故事的方方面面,小到跟蹤報道日常的市政會議。這樣全面的覆蓋范圍給即使不是報紙讀者的民眾也帶來了好處。從政治家到街頭小販,從電臺主播到網絡博主,每個人都在使用著新聞工作者的印刷成果。報社工作者常說,報紙讓整個社會受益。這一點不假,然而這對他們目前面臨的困境卻于事無補。“如果報紙消失了你會想念它的!”這句話在商界壓根不存在。那么,如果現有的報社從業人員中重要的一部分人都失業了,新聞由誰來報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