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今天上午發布。“廉”、“互聯網+”等分別入選年度國內字、詞。此外上午還同時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記者了解到,北京近年來進一步加大了傳統語言文化的保護力度,今年底將開通全國首個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通過文字、語音、3D畫面等形式介紹北京的傳統語言文化,包括商業叫賣、曲藝和古詩文吟誦等。
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賀宏志透露,北京將在“十三五”期間探索通過校本課程、校園文化活動等方式,加大對傳統老北京方言的保護力度。
“互聯網+”堪稱去年最熱詞
報告公布了2015年的熱字、熱詞以及新詞語、流行語。“廉”、“互聯網+”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恐”、“反恐”則是年度國際字、國際詞。
“互聯網+”、“眾創空間”、“獲得感”、“非首都功能”、“網約車”、“紅通”、“小短假”、“閱兵藍”、“人民幣入籃”、“一照一碼”入選十大新詞語;“抗戰勝利70周年”、“互聯網+”、“難民”、“亞投行”、“習馬會”、“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屠呦呦”、“四個全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互通 共享共治”入選十大流行語。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一詞同時入選兩份榜單,堪稱最熱詞。
此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為國護盤”等入選了網絡用語。
專家解讀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楊爾弘表示,年度新詞語、流行語、網絡語真實記錄了2015年出現的新事物、新概念、新狀況以及這一年中百姓心里、觀念上悄然發生的變化,作為社會變化的記錄儀和顯微鏡,年度新詞語集中體現了這一年的語言變化和社會變化,十大流行語涵蓋了國際時政、國內時政、經濟和科技等多個領域,年度網絡語則反映了一年來網民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與感悟,是認識社會、感悟社會、理解社會的一個窗口。
平均一天發布一個“熱詞榜”
這是教育部、國家語委連續第11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分特稿、專題、工作、熱點、字詞語篇等內容。記者了解到,我國建立了語言文字工作督查制度,推動地方各級語委進行督導評估,研制區域語言文字工作規范化標準。
2015年我國完成了500多萬人次的普通話和漢字應用水平測試,進一步推進了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和信息化建設。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啟動,按計劃完成了81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53個漢語方言調查點和32個語言文化調查點的工作。
報告關注了去年的多個“熱詞”事件,包括“全面二孩”以及“南大”等校名簡稱之爭,也關注了網絡低俗詞語的使用情況及其原因,建議要加大對規范用語的宣傳力度。
記者了解到,各行各業的“熱詞榜”已經成為2015年中國互聯網的一道特色風景,正式的排行榜達100余種,平均每3天就有一個。算上自媒體,排行榜則達400余種,平均每天都有1.3個“熱詞榜”發布。
2015年度詞
互聯網+
北京報告
《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預計9月出版
探索用校本課程保護北京話
上午還發布了《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是我國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賀宏志介紹,北京版的報告分為特稿、專題、資源、資料等四個篇章,全面介紹了北京語言文字工作的發展歷程,北京市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北京核心城區地名文化資源等內容。
報告還納入了北京小學生家庭語言規劃狀況、北京中學生對北京話認知和使用情況、北京留學生語言生活環境調查、北京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語使用情況等內容。賀宏志表示,整部報告將在6月份進行最后一次審定,預計將在今年9月開學前正式出版發行。
關于北京話的保護和傳承,他表示,北京是全國第二個完成北京方言的有聲語言資源調查工作的城市,對北京方言進行了充分調查和整理,調查時社會關注度非常高,許多老人特別踴躍地留下了老北京話的語音記錄。他提到,北京已經完成了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報告中將公布208項北京市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關于北京中學生對北京話的認知和使用情況,賀宏志坦言“日漸式微”。他說這是北京國際化發展、“新北京人”比例越來越高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結果。“近年來我們已經加大了對于北京話的保護力度。”他說,保護通過有聲影像的錄制保存等多種形式進行。此外,北京還將學習其他城市保護方言的經驗,通過校本課程、校園文化活動等方式進行保護,這些措施已經被納入了北京市語言文字事業的“十三五”規劃。
《北京晚報》用詞分析納入報告
年底網上可逛“北京話”博物館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北京歷史最悠久的都市報,《北京晚報》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也納入了該報告。賀宏志表示,報告的統計分析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專家團隊參與完成。報告中收入了《北京晚報》(北京論語版)用字、用詞的計量統計與分析,還附錄了《北京晚報》(北京論語版)的用字總表和高頻詞表。有專家表示,在體現、傳承和保護北京語言文化方面,《北京晚報》作為市民報紙發揮了重要作用。
賀宏志還表示,老北京的語言文化包括語言、文字兩大部分。語言既包括商業叫賣等口語,也包括一些如京西“蹦蹦戲”等傳統曲藝,文字則包括在北京皇家園林的一些牌匾資源、詩詞資源,北京話古詩文吟誦資源、北京話歷史文獻資源,還有北京核心城區的地名文化資源等,“這些是北京語言文化的精髓,我們都收入了這部報告中。”賀宏志說。
他透露,“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今年底將在北京語言文字網上線。這將是全國第一個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的北京語言資源信息將被搬入數字博物館,通過圖片、語音、視頻甚至3D畫面等形式鮮活展現。(記者張航)
2015十大新詞語
互聯網+ 眾創空間 獲得感
非首都功能 網約車 紅通 小短假
閱兵藍 人民幣入籃 一照一碼
2015十大流行語
抗戰勝利70周年 互聯網+ 難民
亞投行 習馬會 巴黎恐怖襲擊事件
屠呦呦 四個全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互通共享共治
2015十大網絡用語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你們城里人真會玩
為國護盤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靠才華
我想靜靜
嚇死寶寶了
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我媽是我媽
主要看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