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相比之下,機器人的速度則要快得多。以一財和阿里合作推出的“DT稿王”為例,通過對上市公司公告、財務報表、官方發布、社交平臺、證券行情等信息源的海量抓取、分析,它可日閱讀3000萬字,30天可寫完一部四庫全書體量的書。 再看國外同行,美聯社選擇讓機器人編輯承擔財報工作,也是因為該類文章內容往往單調枯燥,并且對數據的準確度和文章速度要求很高,而這些都是人類的弱項。 善于處理數據、在海量信息中摸爬滾打……機器人的這些“天性”,使得他們不僅在處理涉及數據的新聞時更不易出錯,有時甚至還能成為抵制虛假信息的“打假斗士”。 如果你以為機器人只會寫出毫無文采的枯燥字眼,那就太低估了這些智能大腦的能量。由海外科技公司開發的新一代智能寫作軟件 Narrative Science,甚至可以根據不同的出版社特點用不同的行文風格“寫作”。 隨著技術的持續完善,甚至有業界專家大膽預測,計算機記者將在未來二十年內成為普利策新聞獎的有力競爭者。 人文關懷是軟肋 機器人頻頻“搶飯碗”,記者是否前途堪憂?今年年初,谷歌智能機器人與李世石的人機世紀大戰舉世矚目。鮮有人知的是,早在一年前,寫作領域的人機大戰就已經上演。事實證明,機器人取代記者還為時過早。 在一位資深商業記者與智能機器人Wordsmith進行的“寫稿比賽”中,雙方坐等一家公司出財報,兩“人”同時開寫一篇短報道。最終結果,速度上機器人以2分鐘完稿大勝人類的7分鐘。質量上,機器人的文章獲得912票支持,而記者的文章獲得了9916票的支持。 “人們難以期望機器人會變換著語氣在采訪中進行觀點交鋒,也不能指望它在鏡頭前隨機應變或深入背街小巷明察暗訪。”一位媒體從業者說,新聞字里行間與鏡頭之下都包含著記者的判斷、價值觀與人文關懷。機器人寫手卻無法完全具備人的靈活性和創造力。 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看來,隨著機器人寫稿能夠實現在災害、體育、財報等規格化新聞資訊的精確、迅捷發布,并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智能化學習,未來新聞人應該把精力重點放在機器人無法完成的調查性、深度解釋性報道上。(孫奇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