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核心觀點:出版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我想至少應包括:敬畏文字的精神、繼承和創新的精神以及甘于平凡的奉獻精神。 □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 陳鵬鳴 過去的編輯常自謙為編書匠。隨著工匠精神的流行,做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編書匠其實很不簡單。 歷史上有不少知名編輯,他們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戰國末年呂不韋主持編纂完成《呂氏春秋》后,以一字千金的高價懸賞糾錯;西漢劉向等人在編輯古籍時,創造出“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的古籍校讎方法;明朝毛晉延請知名學者,在汲古閣精心校刊古籍,毛刻本行銷全國。近現代以來,許多出版人以工匠精神推陳出新,“點校本二十四史”、《辭源》、《辭海》、《大百科全書》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相繼出版。但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的圖書出版市場有“高原”、缺“高峰”,原因固然很多,而工匠精神的缺失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出版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我想至少應包括以下3點: 一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出版是與文字打交道的職業,古人一向敬畏文字,傳說倉頡造字鬼夜泣。即便到了今天,許多偏遠地區,還保留有敬惜字紙的習俗。出版人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文字,堅守出版的質量門檻,努力挑出書稿中的所有差錯,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都要斟酌再三,絕不放過任何差錯,力爭出版之后不留下任何遺憾。在《毛澤東選集》的出版過程中,“校對王”白以坦以及人民出版社的編輯、校對們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四卷本《毛澤東選集》至今未發現一個差錯,真正做到了“百萬無一失、萬萬無一失”。與此相反的是,個別出版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編校質量,編輯素質不高,甚至不設專職校對人員,將書稿的編校工作完全交給“黑馬”等軟件來處理,以至于“無錯不成書”這樣的咄咄怪事屢見不鮮,出版物質量嚴重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