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核心觀點:出版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我想至少應包括:敬畏文字的精神、繼承和創新的精神以及甘于平凡的奉獻精神。

□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 陳鵬鳴
過去的編輯常自謙為編書匠。隨著工匠精神的流行,做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編書匠其實很不簡單。
歷史上有不少知名編輯,他們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戰國末年呂不韋主持編纂完成《呂氏春秋》后,以一字千金的高價懸賞糾錯;西漢劉向等人在編輯古籍時,創造出“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的古籍校讎方法;明朝毛晉延請知名學者,在汲古閣精心校刊古籍,毛刻本行銷全國。近現代以來,許多出版人以工匠精神推陳出新,“點校本二十四史”、《辭源》、《辭海》、《大百科全書》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相繼出版。但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的圖書出版市場有“高原”、缺“高峰”,原因固然很多,而工匠精神的缺失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出版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我想至少應包括以下3點:
一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出版是與文字打交道的職業,古人一向敬畏文字,傳說倉頡造字鬼夜泣。即便到了今天,許多偏遠地區,還保留有敬惜字紙的習俗。出版人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文字,堅守出版的質量門檻,努力挑出書稿中的所有差錯,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都要斟酌再三,絕不放過任何差錯,力爭出版之后不留下任何遺憾。在《毛澤東選集》的出版過程中,“校對王”白以坦以及人民出版社的編輯、校對們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四卷本《毛澤東選集》至今未發現一個差錯,真正做到了“百萬無一失、萬萬無一失”。與此相反的是,個別出版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編校質量,編輯素質不高,甚至不設專職校對人員,將書稿的編校工作完全交給“黑馬”等軟件來處理,以至于“無錯不成書”這樣的咄咄怪事屢見不鮮,出版物質量嚴重下滑。
二要有繼承和創新的精神。出版人的繼承體現在對傳統的尊重上,過去工匠學技能,要入門拜師,沒有師傅的引領很難入門,更難登堂入室。現代社會雖然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來傳授入門知識,但師傅言傳身教的作用難以完全取代,關鍵之處,師傅的一句指導,有時比起書本上、教室里的幾節課更有效。現在一些出版單位,依然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對于新入職員工,除了業務培訓之外,還選派嚴謹的老編輯、老校對擔任他們的師傅,以老帶新,兩三年后,新員工方能獨立工作。出版人的創新體現在出版的各個環節,特別是選題策劃時的獨具匠心上。作為出版風尚的引領者,獨具匠心的出版人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從茫茫人海中發現有價值的作者,能夠從只言片語中發現優秀作品。早年的陳忠實寂寂無名,編輯何啟治在讀過他的一篇短篇小說后,就約請其寫長篇,20年后,《白鹿原》驚艷問世。與此相反,缺失了創新能力的出版人,只能亦步亦趨地跟風。以至于當一種“奶酪”或“好媽媽”暢銷之后,很快就出現了幾十甚至上百種“奶酪”或“好媽媽”,這樣的跟風只會讓讀者反感。
三要有甘于平凡的奉獻精神。編輯為人作嫁衣,默默地在幕后幫助作者完善書稿,他們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改正書稿里的錯別字、標點符號等硬傷,而且有時還要審查語句的規范性、表達的嚴謹性、知識的準確性、資料的真實性,以至于謀篇布局的合理性、邏輯思維的嚴密性等。此外,出版人還要考慮裝幀設計、印刷工藝、紙張用料等細節。圖書出版之后,雖然在某一不起眼處,署有編輯、校對的姓名,但讀者關注的只是作品,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編輯、校對的姓名,更不會知道他們的無私奉獻。作為出版人,對此要有一顆平常心。有人或許以為,自媒體時代不再需要編輯了。其實,未經編輯審讀加工過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齊,真偽難辨,有時只能微微一信,甚至是全不可信,這從反面說明了編輯工作的重要性。
出版人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要發揚工匠精神,干良心活兒,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身上所承擔的責任重于泰山,自覺地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斷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繁榮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