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篇幅限制及對話語權利的壟斷,改變了文藝評論的生態。隨處可以發聲,隨時可以發聲,“人人都可以成為批評家”的時代已經到來。與此同時,權威聲音的影響力偏弱,偏激與偏見彌漫著網絡評論空間。在這樣一個時代,文藝評論如何發聲?日前,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上,來自全國的青年評論家們對此展開了討論。
“以前一篇文章最快也要次日見報。現在一邊看戲,一邊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吐槽,這種即時的互動是過去從來不敢想象的。線上線下界限越來越模糊,彼此交織在一起。”在廣州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戲劇部副主任羅麗看來,一部戲的生命不僅僅存在于舞臺之上,更重要的是一種觀演關系的互通,而自媒體提供的這種互通的渠道,意見表達比過去更加暢通也更加容易抵達。
論壇上,青年評論家們欣喜于互聯網為發表文藝評論提供了新渠道、新視野,同時也表達了這樣的擔憂:每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聲,海量意見的生成,會造成專業性稀釋,甚至容易催生一些非理性的批評。
“新媒體環境下文藝評論要小心兩種‘失語’的尷尬:一方面是權威話語不再被創作者和觀眾信奉,一方面是新媒體上眾聲喧囂卻未能有效抵達。”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周由強給在場的青年評論家拋出了這樣一個話題。
“文藝評論現在變成了人人都可以表達意見的一種狀態。這就要求職業評論人有更嚴格的操守和更專業的表達,有挺身去引領的責任和擔當。”羅麗曾在廣州發起了一個青年劇評團的活動,組織很多有志于參與戲劇評論也很熱愛戲劇的年輕人一起來看戲,看完戲之后會留出一定時間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引導,她發現這些青年劇評的表達方式和觀點,會慢慢變得客觀和理性。“我們需要去引領觀眾,而不是附和和跟隨。讓評論者和創作者不再對立,這將是抵達批評彼岸的一個途徑。”
在國家話劇院研究員顏榴看來,當下的戲劇是在科技與資本的雙重壓迫下必須做出的美學嬗變。這樣一個時代的劇評,應是一種聰明而又到位的言說——俏皮而又活潑的態度,甚至是麻辣一點的文風,更適合讀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這種生動的文風恰恰需要一種嚴肅的學風作為支撐,這二者有機結合才會造就更好的戲劇評論。
戲劇評論怎樣才能跟戲劇創作產生一種互動關系?戲劇評論和戲劇研究的區別在哪里?此次論壇主持、導演王曉鷹表示,青年戲劇評論者不僅是一個戲劇的觀察者、觀看者,還應當是一個研究者。很多評論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需要有評論者的理論框架、理論背景,需要評論者能針對創作者的實踐展開有效的評說,包括對其創作問題的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考等,而不是一味要求創作者應該怎么做。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夏潮勉勵青年評論家要加強理論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文藝批評的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推動文藝評論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俞海萍郭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