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一說起古巴,你可能會想起卡斯特羅、雪茄和朗姆酒;提起哥倫比亞,你可能會想到世界名著《百年孤獨》及其作者馬爾克斯,還有咖啡、鮮花和黃金。關于兩國的媒體,你有多少了解?那里的新聞人又在想些什么?提起中國,他們又會怎么想?下面,請跟隨日前出訪的中國新聞代表團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
古巴
《格拉瑪報》:古巴的“人民日報”
在《格拉瑪報》總部,社長佩拉約·特里拿著當天出版的報紙介紹說,《格拉瑪報》是古巴共產黨機關報,也被稱為古巴的“人民日報”。該報成立于1965年,其前身是《今日報》,后與《革命報》合并改稱《格拉瑪報》,以菲德爾·卡斯特羅及其戰友1956年從墨西哥返回古巴時所乘的“格拉瑪號”游艇命名。

菲德爾·卡斯特羅給《格拉瑪報》的批示
《格拉瑪報》是古巴最權威的報紙,有員工2000多人,全國發行、定價低廉。據了解,1992年前該報發行量超過100萬份,現在發行量為53萬份。佩拉約社長說,發行減少的原因是因為新聞紙張成本升高,報紙發行量無法滿足民眾需求。盡管如此,為增強影響力,更好地向人民群眾傳達古巴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模式更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改善和外交新突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報社正嘗試擴版并采用彩版印刷。

《格拉瑪報》社長佩拉約展示新印制的報紙樣版
代表團看到,目前《格拉瑪報》整體風格樸素,報頭套紅、黑白印刷,內容除報道國內外大事外,還設有“讀者來信”專版,供民眾反映身邊問題。關于中國報道,佩拉約說,古巴民眾關注中國發展,愿意看到更多來自中國“第一現場”的信息。報社希望與中國媒體加強新聞信息互換,讓兩國受眾更多地了解古中友好關系和兩國重大新聞事件。他還特別提到,如果有條件,他們愿意辦一份中文版的《格拉瑪報》,讓全世界會中文的人都能看。
《青年起義者報》:古巴的“青年報”
古巴的第二大報《青年起義者報》距離《格拉瑪報》總部不遠,步行兩三分鐘就到了。副主編埃米尼奧·卡馬喬熱情而詳細的介紹讓代表團對該報及其副刊《選擇》有了大致了解。

《青年起義者報》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代表團介紹情況
埃米尼奧說,《青年起義者報》最初的目標受眾只是古巴青年人,現在逐步擴大為全國各年齡段百姓。近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報社創辦了周刊《選擇》,專門為政府、企業高端人士提供經濟和貿易信息?!哆x擇》獲準成為首家可刊登廣告的媒體,一經發行即取得良好反響,社會經濟效益都有提高。
埃米尼奧帶代表團參觀了報社的記者部、編輯部、版面設計和校對部。在記者部,幾位記者圍坐在圓桌前,邊寫邊劃地商量著什么。經詢問,才知道原來報社車輛緊張,記者部只有一輛車,他們正在商量如果最有效、合理地安排明天的采訪路線。參觀時,代表團還看到在走廊告示欄里貼有“記者新聞道德準則”,以示提醒。

《青年起義者報》記者們在安排第二天的采訪線路
埃米尼奧認為隨著古巴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有關古中經貿合作方面的信息將越來越受關注,希望在信息交換和新聞人員交流方面能夠與中國媒體開展深入合作。
古巴的新媒體發展
參觀中代表團了解到,目前《格拉瑪報》和《青年起義者》報都辦有網站,聘用編輯、記者和技術人員24小時值班,滾動發布新聞,并實時在臉譜、推特等國際社交媒體上推送古巴新聞、專題和評論。盡管古巴國內的網絡覆蓋率低、報社網站的設備很舊,但編輯部人員在辦公室可以無障礙地使用有線網絡鏈接處理稿件。報社網站負責人說,全世界人都可以通過PC和移動終端看到他們發布的內容。

古巴街頭上網的人
在與代表團座談時,《格拉瑪報》和《青年起義者報》負責人表示,報社對互聯網傳播非常重視,但目前也遇到全世界紙媒面臨的同樣問題,那就是資金短缺、技術落后和人才流失,迫切希望與中國媒體在人員、技術培訓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古巴街景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有個“蝸牛電視臺”
哥倫比亞的蝸牛電視臺是拉美地區三大有影響的商業電視臺之一,播出覆蓋拉美各國。該臺設備先進,資金充足,有不少主持人或記者在拉美地區享有聲望。臺長貢薩洛·科爾多瓦介紹說,目前該臺與中國中央電視臺簽有節目合作協議,每年互換專題和紀錄片約30小時。他希望在文化和環保等專題方面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媒體的合作,并表示愿意派記者到中國采訪制作專題節目。在樓道里,我們遇見了一位曾來中國參加過新聞培訓班的記者,他向我們表示,中國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像他這么幸運、有去中國機會的哥倫比亞記者太少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哥記者去中國看看。

中國新聞代表團參觀哥倫比亞蝸牛電視臺工作間
為何以“蝸?!泵?,有何含義?見面時,代表團成員詢問了臺長貢薩洛先生。得到的官方解釋是:蝸牛電視臺---“Caracol TV”(西班牙語)中的“Caracol”實際上是一個首字母縮略詞,其全稱是 Cadena RadialColombiana de Televisión S.A. ,意為“哥倫比亞廣播電視連鎖公司”。取其前三個詞的頭兩個字母,拼起來就是 “Caracol”--- 西班牙語“蝸?!钡囊馑迹@樣即易讀,又好記!
從“蝸牛臺”出來,隨行的當地人給出另一種有趣兒的解釋:“Cara”,西班牙語“臉”或“面貌”的意思;“col”是哥倫比亞的縮寫。合起來,“Caracol TV”可解釋為:反映哥倫比亞面貌的電視臺,從字面直譯的話,就是“蝸牛電視臺”。
《時代報》集團
《時代報》是哥倫比亞最富影響力的大報,總部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步入辦公樓一層前廳,墻上五顏六色貼著十幾種出版物的封面海報,很顯然這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報業集團。安靜的樓道顯得人員并不多,但當走入開放式的編輯部才發現:大屋里數十位編輯、記者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們有的在編稿,有的在裁圖,有的正扛起攝像機準備出發,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

哥倫比亞《時代報》集團記者編輯們的工作場景
《時代報》社長羅伯托·龐波先生介紹說,報紙創辦于191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旗下有《時代報》及《證券報》等子報、雜志和2家電視臺,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報紙網站擁有1500萬用戶,提供新聞和在線交易等服務?!稌r代報》是美洲報業集團成員,享有信息互換、聯合采訪等便利條件。
座談中代表團了解到,《時代報》集團是哥倫比亞最大的報業集團,與政府的聯系很緊密。最初,該報的大股東是現任總統桑托斯家庭的成員,后改為西班牙行星集團所有。目前集團共有2500名員工,其中包括300名編輯、記者。羅伯托說,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上升,中國消息越來越受關注,希望今后能與中國新聞界加強交流、與中國媒體互換信息。
哥倫比亞新聞界期望了解中國
據了解,哥倫比亞新聞業在拉美地區比較發達,媒體融合程度高,一些大的媒體集團已經實現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的一體化運營。哥倫比亞主流媒體目前還沒有派駐中國的記者,對中國的報道多轉自拉美媒體聯盟或歐美主流媒體,他們希望與中國新聞界加強新聞信息的交流與合作。
“蝸牛臺”、《時代報》集團等哥倫比亞主流媒體的編輯、記者大都沒有去過中國,更沒有到中國進行過實地采訪。在與哥倫比亞新聞界知名人士見面時,他們紛紛表示哥媒體有關中國的報道數量不多,而且一般都是簡明新聞或突發新聞,“中國到底是什么樣”在他們的心目中仍如霧里看花,希望有機會親身去感知一下。一位新聞主播說,“我經常播報有關中國的新聞,但卻從未到過中國,說起來真不好意思!”(陳鑫)

哥倫比亞街景

中國新聞代表團都去了哪里?
在古巴、哥倫比亞短短6天時間,新聞代表團走訪了古巴記者聯盟、《格拉瑪報》《青年起義者報》、馬里埃爾經濟特區(也稱為“古巴的深圳”)、哈瓦那孔子學院等;在哥倫比亞,代表團拜訪了哥倫比亞蝸牛電視臺、時代報集團、哥倫比亞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孔子學院等。

中國新聞代表團向古巴記盟贈送禮品

古巴馬里埃爾特區工作人員介紹馬里埃爾發展前景

中國新聞代表團成員采訪哈瓦那孔子學院的華僑老師

中國新聞代表團參觀哥倫比亞洛薩諾大學孔子學院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