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每一個政務新媒體,背后的運營管理者都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的產品充滿親和力與創新活力,從而更接地氣、更富趣味、更有效果 說話是一門藝術,在新媒體上和群眾“面對面”講話更是如此。不久前,在西部某縣衛生計生局的官方微博上,就發生了一起因對話而產生的輿情事件。在一條政務活動信息下面,該微博的管理員認為有些跟帖議論不妥,便與網友多次互評,雙方均言辭犀利,引發“圍觀”。目前,涉事微博管理員已被批評教育。這一事件促使人們思考,黨政機關和干部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應該有怎樣的角色意識和效果意識,如何更好平衡職業要求與個人沖動?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讓人人都有自己的麥克風,說話以及背后的說服,成了看似簡單實則艱難的事,這對政務新媒體來說,尤是。應該看到,近年來,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網絡問政,“僵尸網站”開始絕跡,“萬能回復”大大減少,代之而起的,是越來越頻繁的互動、越來越具體的回復,這無疑是一種進步,體現了政府部門走“網上群眾路線”的意愿,然而,因一些不得體的“說話”而引發的網絡圍觀,也隨之多起來,甚至被網友揶揄為“神回復”。某些公職人員面對批評,不講原則拼命找借口,被網友稱為“洗地文”。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政務微博因為和網友良性互動,溫馨對話,而被網友贊為“很貼心”。這些例子都說明,對黨員干部而言,不僅要懂得和群眾面對面講家常話,還要在熟悉“網言網語”的基礎上,講入理又入情的話,說有力度也有溫度的話。否則,再有互動誠意,再“理直氣壯”,也可能會無意中帶來相反效果,讓交流打折扣、公信受損害。 今天,人們對黨政干部新媒體素養的期待越來越高。那種不分場合、永遠只會用一套話語體系去互動的做法,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反而會被網友嘲諷為“全都是套路”。原因何在?在于今天的政務新媒體,面臨的已不是簡單的信息發布,還要關心傳播效果;和網友的關系,也從早期的“我講你聽”,變成現在追求情感共鳴與情緒疏導。在這一新的要求下,政務新媒體的角色意識與效果意識變得越來越重要,不能認為“我是一個宣傳工作者,把國家政策宣傳好”就萬事大吉。好不好,自己說了不算,網友聽進了、接受了,才算真的好。還要看到,網絡時代,盡管網友不喜歡千篇一律的“群發式對話”,希望自己的帖子被“翻牌”、得到針對性答復,但針對性不是“任性”,要得體。否則,公共平臺個人化、個人情緒平臺化,很容易讓有理的變為沒理的,結果適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