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事關民生才成焦點 虛假新聞的根本特征,是無中生有,欺騙讀者。但是,一條虛假新聞能產生社會影響,并被媒體和讀者質疑,是有一定現實原因的,只不過這是一種在虛假基礎上的歪曲而已。 對上述事件進一步梳理就會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新聞”被社會廣泛關注,主要還是它們與民生的密切關系。 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的保護。不僅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也包括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和精神品質方面的整體樣態。因此,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都是民生的重要內涵,而婚喪嫁娶、食品安全、老人幫扶、兒童保護、社會治安、自然災害等方面與民生的關系最重,也是近年來群眾反映強烈、訴求多元的焦點所在。這些方面產生虛假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關部門信息透明度低、信息傳遞滯后、一定程度的監管缺失等原因。虛假信息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預期,在“新奇”的包裝下登堂入室的。 深入生活 注重引導 揭露虛假新聞,前提就是質疑。其價值在于,不論是荒誕不經的倫理事件還是駭人聽聞的自然災害、社會傳聞,都因其與民生的密切關聯,在輿論場中備受關注、迅速傳播,在社會上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一些新聞媒體熱衷于從網友爆料中發現新聞,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計獵奇搜怪,往往不經核實輕率采用,不但加大了虛假新聞的傳播力度,對新聞媒體自己的誠信形象也造成了致命傷害。 因此,對待事關民生的新聞,我們除了深入踐行走轉改,準確把握群眾在民生上的真實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要對那些離奇不實的新聞信息提高警覺,敢于質疑和揭露。 筆者認為,對事關民生的新聞信息,尤其是讀者存疑的新聞事件的質疑,本是讀者的權利。質疑類新聞的特點,是對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已發新聞事實的部分或全部的質疑,從上面事例的梳理可以得出結論,質疑類新聞應該把重點放在虛假新聞的多發地帶——與民生焦點息息相關的新聞上,為社會風氣的清爽和人民生活的穩定祥和奉獻力量。 對民生類不實新聞的質疑,人們也存在著一定的擔心。比如,讀者會不會對媒體出現信任危機,會不會形成習慣性質疑等。筆者認為,這種擔心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必過分規避。因為此類不實新聞的出現,很多是通過自媒體傳播的,而解決之道,也正在網絡之中。因為網絡的普及和人們之間聯系的方便快捷,讓質疑的成本幾乎降到最低。從媒體的職責來說,對民生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就蘊含在對不實信息的質疑之中。(李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