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年來,隨著新聞海量信息時代的到來,魚龍混雜的各類信息每天爆炸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盡管這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了讀者對新聞和信息的渴求,但是,海量信息中,一些與讀者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知識、倫理觀念背道而馳的新聞屢屢出現,在不同程度上挑戰讀者的理性判斷。在這種條件下,對海量新聞信息中一些新聞事實的質疑就成為輿論中的一個新現象,這種新聞也被人們稱為質疑類新聞。
哪些新聞易被質疑
提起被質疑的新聞,不能不提到虛假新聞,簡而言之,虛假新聞即是被質疑后證實為假的新聞。4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開通報了15家媒體發布虛假失實報道的查辦情況,從中可以一窺,哪類新聞易被質疑:
違背倫理。《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名列此次虛假新聞的榜首。這篇稿件被質疑,是因為“村婦組團約炮”等事件駭人聽聞,記者描述的一個倫理崩壞的農村社會給當地村民造成了傷害,在社會上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為救女童女子被狗咬成重傷》被質疑,經查被狗咬傷的女子并非因為救助女童,而是其男友為引起社會關注給予捐助編造的謊言。
自然災害。《江西九江潯陽區發生6.9級地震》《燕翅山告急》兩篇虛假報道被質疑,都是因為他們涉及的自然災害——地震和地陷,一篇是來自地震臺的測試消息,一篇是照片挪用了他人拍攝的非新聞發生地的照片,這兩條虛假報道均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離奇事件。《四川小伙在南極開火鍋店》是某微信公眾號編發的虛假新聞,因為其獵奇,帶來的新聞效應也大,被多家媒體轉載。
當然,這次通報的虛假新聞,都是在質疑聲中被揭穿的。這些被質疑的虛假新聞,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他們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廣泛的傳播效應,對社會公眾產生了嚴重誤導,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多年來,新聞媒體對虛假新聞的質疑從未停止,比如,人民網《求真》欄目根據360新聞數據統計,近年來連續梳理網友關注的假新聞,從最近3年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哪類新聞事件易被質疑:
2013年,排在前列的是這些新聞:2014年春節放9天?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2020年才可異地辦理生育服務證?張藝謀“一個孩子獎一千萬”?西班牙47層摩天大樓無電梯?山東警方接警稱電死外星人?遼寧運往蘇州570頭牛感染炭疽桿菌?網友海購奶粉意外收到袋鼠?
2014年,該欄目梳理出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分別為:2015年央視春晚停辦、赴新疆旅游每位游客獎500元、朱自清《背影》因“違反交規”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瀕臨滅絕、哈爾濱賺錢不給老婆花算家暴、東莞警方“將拘留非法同居者”、孩子失蹤24小時才立案、“95后”女網友“身體換旅行”、廣西14元買無人海島、北京警方已掌握120名藝人涉毒名單。
2015年,根據該欄目的梳理,“國家文件規定,農村嫁女收彩禮超過八萬算買賣人口”“清明節期間,少林寺僧人勸捐100元”“山東淄博周村現百人團伙偷孩子”“安徽六安某中學生網吧上網后遭割腎”“呼倫貝爾大草原失火,300牧民失聯”“吃麻辣燙感染H799病毒”等假新聞上榜。
縱觀這些所謂的新聞,違背社會倫理、自然災害、離奇事件仍是其被質疑的主要領域。
事關民生才成焦點
虛假新聞的根本特征,是無中生有,欺騙讀者。但是,一條虛假新聞能產生社會影響,并被媒體和讀者質疑,是有一定現實原因的,只不過這是一種在虛假基礎上的歪曲而已。
對上述事件進一步梳理就會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新聞”被社會廣泛關注,主要還是它們與民生的密切關系。
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的保護。不僅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也包括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和精神品質方面的整體樣態。因此,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都是民生的重要內涵,而婚喪嫁娶、食品安全、老人幫扶、兒童保護、社會治安、自然災害等方面與民生的關系最重,也是近年來群眾反映強烈、訴求多元的焦點所在。這些方面產生虛假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關部門信息透明度低、信息傳遞滯后、一定程度的監管缺失等原因。虛假信息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預期,在“新奇”的包裝下登堂入室的。
深入生活 注重引導
揭露虛假新聞,前提就是質疑。其價值在于,不論是荒誕不經的倫理事件還是駭人聽聞的自然災害、社會傳聞,都因其與民生的密切關聯,在輿論場中備受關注、迅速傳播,在社會上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一些新聞媒體熱衷于從網友爆料中發現新聞,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計獵奇搜怪,往往不經核實輕率采用,不但加大了虛假新聞的傳播力度,對新聞媒體自己的誠信形象也造成了致命傷害。
因此,對待事關民生的新聞,我們除了深入踐行走轉改,準確把握群眾在民生上的真實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要對那些離奇不實的新聞信息提高警覺,敢于質疑和揭露。
筆者認為,對事關民生的新聞信息,尤其是讀者存疑的新聞事件的質疑,本是讀者的權利。質疑類新聞的特點,是對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已發新聞事實的部分或全部的質疑,從上面事例的梳理可以得出結論,質疑類新聞應該把重點放在虛假新聞的多發地帶——與民生焦點息息相關的新聞上,為社會風氣的清爽和人民生活的穩定祥和奉獻力量。
對民生類不實新聞的質疑,人們也存在著一定的擔心。比如,讀者會不會對媒體出現信任危機,會不會形成習慣性質疑等。筆者認為,這種擔心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必過分規避。因為此類不實新聞的出現,很多是通過自媒體傳播的,而解決之道,也正在網絡之中。因為網絡的普及和人們之間聯系的方便快捷,讓質疑的成本幾乎降到最低。從媒體的職責來說,對民生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就蘊含在對不實信息的質疑之中。(李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