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插畫:李瑞寧 信息海量,實用不足;內容泛濫,精品不多;貪大求全,特色不強。近年來,互聯網內容同質化的“三不”現象越演越烈。無論是幾大互聯網巨頭,還是剛剛起步的互聯網公司,產品設計同質化、營銷模式同質化、品牌策略同質化呈蔓延之勢,互相抄襲、惡性競爭事件也屢見不鮮。 互聯網內容同質化日趨嚴重,引發公眾吐槽。近日,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資訊很多 有用很少 今年伊始,網傳江西九江發生6.9級地震。各大網絡媒體未經核實,便在第一時間將消息競相推送至用戶眼前。江西省地震局當天及時公開澄清,才平息了這場新聞誤報惹來的風波。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占到90.1%,其中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5.64億,在網民中的使用率為82.0%,網絡新聞成為即時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外的第三大互聯網應用。 面對蓬勃發展的網絡新聞市場,不僅各大媒體紛紛開辟“兩微一端”,就連各種手機瀏覽器、視頻平臺、社交軟件、電商應用等也都開始部署內容開放戰略。記者僅通過某個人氣安卓應用商店,就搜索到了465個新聞資訊類應用。新聞端口眾多,媒體數量激增,各種信息量呈井噴式增長,甚至出現泛濫態勢。 在競爭白熱化趨勢下,一些媒體片面追求速度與時效,互相復制轉載,產出大量信息垃圾。不少網民抱怨,每天一連無線網,手機就震動不停,同樣的內容頻繁地被各大應用重復推送,讓人不勝其煩。更有網友表示,現在的“推送”已經成了“吸引”的反義詞,信息刷屏令人避之不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學生劉爾慷,一直密切關注財經資訊。在他看來,很多媒體客戶端和公眾號內容重復、觀點雷同,財經評論類文章也多為轉載,缺乏獨創性。有些公眾號直接到知乎網等網站剽竊抄襲,十分可惡。 此外,一些生活資訊提供方的做法同樣讓人無奈。在某安卓應用商店的生活資訊類下,僅天氣資訊這一類就有數百個產品。記者隨機下載打開了一些應用,發現內容基本是由15日天氣、空氣污染指數、穿衣指數、天氣實景等幾塊組成,界面風格類似,用戶體驗也無太大差別。部分下載量靠前的天氣資訊應用,還混雜了新聞頭條、娛樂消息、應用推薦、健康養生、美食推薦等“泛生活化”內容,與其它應用內容交叉,反而淡化了核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