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媒體人要有時代擔當,要肩負起對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責任。”曾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中央電視臺臺長的媒體人胡占凡,在工作中歷經廣播、報紙、電視三次轉變,但不變的是他的責任與擔當。
“我17歲進入木蘭縣廣播站工作,是被分配過去的。”1970年,胡占凡中學畢業,由于在中學時期負責學校廣播工作,普通話好、朗讀好,被分配到木蘭縣廣播站擔任記者、播音員。“那個年代都以當工人為榮,當時同學們都爭著去工廠,對廣播站的工作并不是很感興趣。”相比之下,胡占凡被分配到廣播站卻顯得格外高興,“因為我確實喜歡新聞工作”。
1983年,胡占凡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研究生,學習新聞專業知識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新聞素養。畢業后,他經過不懈地努力,走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
“我的工作環境變化很大,但其實工作的核心并沒有變。”胡占凡的“不變”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新聞規律不變,二是責任擔當不變。
“從新聞規律上來說,媒體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人民提供信息。”在胡占凡看來,廣播、報紙、電視三種媒體雖然各有特色,但是只要抓住其中的特點,就能做好新聞工作。“廣播方便快捷,要注重時效;報紙周期較長,要做深度;電視的特點是視覺沖擊,要結合視覺特點做出特色。” 在具體的工作中,胡占凡將媒體的特色與具體的新聞活動相結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人民愿意看的新聞”。
“作為一個媒體人,不管在什么環境中都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在胡占凡看來,媒體人的責任擔當有兩方面,一是要“有定力”,二是要“有追求”。胡占凡認為,媒體人的定力包括政治定力和職業定力。政治定力是媒體人在越來越復雜的信息環境里能夠完成政治任務的能力。職業定力則要求媒體人肩負社會責任,按照新聞規律辦事,對廣大受眾負責。“尤其是在信息社會,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媒體人政治定力和職業定力顯得更加重要。”
“有追求”則是要求媒體人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新聞工作,媒體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要認真研究問題,研究新聞規律,研究新聞業務。胡占凡在自己的新聞工作中,也在一直踐行這一點。在擔任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時,他最大的愿望是“把報紙做好,做出特色。”在具體的工作中,胡占凡仔細研究《光明日報》的讀者定位與新聞特色,力求突出文化氣息。為此開設了許多文化專版專欄,并進行版面和文字方面的改革。此外,胡占凡還提出新聞界自身也應該成為《光明日報》的報道對象。這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讀者中獲得了廣泛認可。
退休后,胡占凡的生活依然與媒體相關,“干了一輩子媒體,想最后用相對寬松的時間,為媒體的未來多思考一下”。現在的胡占凡開始關注新媒體的發展特點,關注傳統媒體在新時代的發展空間和未來,并從媒體實踐出發,探討媒體融合問題,為媒體發展建言獻策。在他看來,這也是一個媒體人的責任和義務。
(光明網記者 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