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筆者近日回老家探望父母,一位親戚展示了一些微信朋友圈的有關理財產品推薦的視頻與文字,都標明是媒體報道。筆者質疑“媒體報道”的真實性。親戚卻說,這都是媒體的報道,不會有錯。 無獨有偶,一則“搶孩子”事件的視頻在微信中傳播。第二天,當筆者看到澎拜新聞客戶端發布了來自齊魯網的報道,說“所謂‘搶孩子’事件系群眾發生口角被誤讀”,于是就把這篇報道發送給了幾位當時轉發過現場視頻的朋友,沒想到再見面聊天時,不止一人說,人家錄了視頻還能有假?你們媒體的那些報道都是事后“找補”,怕引起群眾恐慌。筆者頓時瞠目結舌,一時隱憂在心中升騰:網上轉發的各種不確定“媒體報道”,有人堅信不疑;確定的媒體報道,又被棄之不信。如此下去,媒體傳播信息的功能還剩幾何? 在隱憂升騰之后,筆者開始思索,相信與不相信的原因在哪里? 如果媒體人不努力走近受眾,虛假信息與謠言就會乘虛而入。與其羨慕新媒體、自媒體總是“斬獲頗豐”,不如努力離受眾近些,再近些。離受眾近些有很多渠道,為自身插上新媒體的“翅膀”是其中之一。比如,上海廣播電視臺新近推出“看看新聞Knews”。有媒體評價,憑借對原創內容的深耕以及對不同渠道的拓展,“看看新聞Knews”有望填補權威視頻新聞平臺這一空白。筆者以為,在視頻新聞這一領域,來自主流媒體的優質內容越多,虛假視頻流傳的圈子就會越小。 “澄清謬誤、明辨是非”是媒體的職責,在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打假”不容小視。 當然,貼近受眾絕非一勞永逸,最根本的還是以群眾語言報道群眾關注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地市級媒體與其抱怨轉型成本、廣告下滑,不如將更多版面、鏡頭對準社區、百姓。既及時準確報道貼近性新聞,講好百姓身邊故事,又用群眾語言講好金融等各項與群眾生活相關的方針政策,讓相信媒體的群眾獲得正確的新聞信息,也用真實、優質的報道拉回被網絡謠言迷惑的受眾。(洪玉華) 原標題:數字時代新聞"打假"不容小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