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禮記》中記載了一則孔子的話被斷章取義的故事,今天讀來仍發人省思。 曾參對有若說,他聽孔子說過“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意思是失去職位,希望快一點貧窮;死了,希望快一點腐爛。有若根據孔子的一貫主張,判斷說這不是孔子說的話。曾參說,他和子游都聽孔子說過。后來子游還原了當時的情境,原來是孔子看到宋國的桓司馬給自己造石槨,三年都沒造成,便說:像這樣奢侈,死了不如快點腐爛為好。看到南宮敬叔回到魯國后,總帶著珍寶見魯君,便說:像這樣的行賄,喪失職位不如快一點貧窮為好。 曾參的斷章取義,很有代表性。脫離孔子說話的語境,掐頭去尾,意思就全變了。所幸子游說出了實情,還有有若對孔子的一貫了解,否則曾參的這頂“帽子”就給孔子戴上了。自古而今,這種斷章取義的故事不少。在今天的一些人那里,甚至養成了壞習慣,貽害不淺。 有家媒體曾發表題為《理解不曲解》的文章,而一家門戶網站則挑出文中半句話改成《領會領導意圖是做好干部首要問題》,不僅完全曲解原意,甚至還生發出題外之意,許多網站則不辨真偽進行轉載。這種“標題黨”現象,就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一些網站靠此吸引眼球,獲得了天量點擊,卻誤導受眾,甚至給首發媒體制造“輿論漩渦”。新媒體時代,各類媒體不是不可以結合自己受眾的特點和需求,對一些首發媒體的作品重擬標題再傳播,但不論怎么改,尊重原意是基本原則,也是其公信力的重要構成。肆意篡改原意,任意截取自己所需的意思,即便不是有意,也有失基本的專業水準,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這種“斷章取義”還常發生在一些論辯與行文上。比如莊子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不少人就經常只引前半句,認為莊子也持有“要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這一觀點,可謂大謬了。有的人喜歡抓住別人的只言片語進行批駁,或拎出特定場合的一句話就公開傳播或批評,讓當事人都覺得奇怪自己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不尊重基本的客觀事實,無視說話撰文設定的條件和語境,看似論證得力、反駁帶勁,終究是在誤導受眾,是對話語權的一種濫用。 從根本上講,斷章取義是以個人喜好為“剪刀”裁剪客觀事實,以主觀意見為“模子”截取他人意見。現在,信息傳播進入網絡時代,生活節奏進入“快車道”。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往越來越依賴“中間媒介”,以訛傳訛的危害性也今非昔比。在“新媒體無所不在”“朋友圈遍天下”的今天,倘若任由這種壞毛病泛濫,則瞬間就可能使曲解的信息傳遍社會。 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也都是受眾,斷章取義泛濫害人害己、沒有贏家。擯棄“斷章取義”,涵養實事求是思維,應當成為我們內心的守約。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4日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