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無疑是今年中國的一件大事,中央和地方的新聞媒體用多種方式回顧建黨的歷史,總體來看,很多媒體在形式上做了積極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在新媒體時代,報道方式上的與時俱進顯然是非常必要的,這不是形式主義,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去深入反映中國共產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特別是考慮到紀念建黨95周年報道的一個落腳點在于,讓今天的年輕人了解黨和國家的歷史,溫故知新,繼往開來。因此,形式上的先進就變得十分重要。 實際上,很多媒體紀念建黨95周年的宣傳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在喚醒沉睡的歷史,讓歷史告訴現在和未來,只不過不同的媒體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新聞評論是《人民日報》的長項,6月29日和30日,《人民日報》以“任仲平”之名先后發表文章《以信仰之光照亮奮斗之路——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上)》《以真理之光引領復興征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下)》,仔細閱讀這兩篇文章就會發現,其高屋建瓴,既有理論闡述,又有事實描述,字里行間穿越著風雷激蕩的紅色歲月。用理念之光來喚醒歷史總是很難的,畢竟理性的文字不同于感性的影像,但《人民日報》很出色地做到了。 而《光明日報》陸續發表的《民族復興的人間正道》《千秋偉業的科學指南》等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系列特稿,則充分發揮了該報的理論優勢。 央視科教頻道在黨的生日之際播出了頗有創新意義的紀錄片《重生》,這一紀錄片可以說是情景再現劇,真實地再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建黨到建立新中國的曲折歷史。盡管現在已經有很多紀錄片使用了真實再現的創作手法,但是,像《重生》這樣大規模使用演員扮演的情況還是不多見的。應該說,它比通常的電視劇更真實,同時,又比普通的紀錄片更好看,在還原事實和喚醒歷史方面不失為一部有探索意義的紀錄片。 海量采訪節目如今已經成為央視的一個新聞品牌,在7月1日前后,央視新聞頻道連續多天播出了系列海采報道《說說身邊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黨員和群眾的魚水關系。這樣的報道如果用文字來做顯然就沒有電視畫面做得生動。新聞界近些年開展的記者走基層活動,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扎根人民群眾理念的具體實踐,而央視的海采節目非常接地氣。 總的來看,中央和地方媒體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的報道在自選動作方面做得很有特色,理直氣壯地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故事,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這樣大規模的對建黨歷史和執政理念的集中傳播在近些年是較少見的。如果說還有什么地方有待完善的話,那就是在知識傳播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在媒介融合方面,對新媒體的使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突破。(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