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多年前,我在豆瓣加入了一個名為“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小組,里面混跡了一群和我一樣愛買書勝于愛讀書的同仁。大家在小組里分享自己的購書單、交換電商優惠券、制定永遠不會完成的讀書計劃,整個群組里彌漫著一種病入膏肓又洋洋自得的滿足感。 “我讀書少,但我買書多啊!”在紙質書年代,不計后果“買買買”似乎是某種填充自己焦慮感的方式。買來的書,一旦失去了當時渴望讀它的心境,就注定了被束之高閣的命運。長此以往,未讀的書越堆越多,讀書這件事兒好像變得不太重要了,重要的倒是買書本身的過程。 有了微博、微信,越來越強烈的感覺是,這種奇怪的閱讀狀態似乎沒有太大改變,甚至愈演愈烈。朋友圈里,常常有人每日分享數十篇文章刷屏,以至不得不將他拉近黑名單才解氣。我是絕對不相信,這些分享“狂人”瘋狂地讀過所有的文章。 專業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我的猜想。近日,哥倫比亞大學和法國國家研究所的科學家估計,人們分享到社交媒體上的鏈接中,59%的鏈接從未被人點開過,即便其中的某些鏈接被分享了成千上萬次。 正如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帶來的買書不讀書,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消費同樣帶來了“分享如山倒,點擊如抽絲”的現狀。況且,為了買書還要付出金錢成本,而分享一篇文章,除了動動拇指,有時連大腦都不需要運轉。 新媒體時代的淺閱讀趨向,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今,人們往往根據標題或是摘要來得出結論和分享觀點,卻并不打算耗費幾分鐘的閱讀時間來深入挖掘。因為要想靜下心來閱讀一篇公眾號文章,你不得不忍受好幾分鐘不看朋友發來的消息,這對很多手機重度患者而言,不啻為一種折磨。 與“愚蠢”的書商把書印得越來越厚、賣得越來越貴不同,新媒體的操盤手對你我人性的弱點洞若觀火。不想讀?那就用上“標題黨”,讓你忍不住點擊。不愿讀?那就用奇葩的觀點勾起你的欲望。要解決網絡閱讀的“亂象”,還真是道讓人抓耳撓腮的難題。 不過,話說回來,是誰規定買書一定要讀,分享后一定要點擊呢?無論閱讀的是為了長見識還是漲姿勢,歸根結底,閱讀能夠給人帶來心智的滿足和精神的愉悅。買書也能夠帶來快樂,轉發也是在表明態度,分享也能夠尋到知音——至于是不是真的讀了,你不說,又有誰知道呢?(劉 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