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巴西里約奧運會的大幕已于當地時間8月5日拉開,媒體的報道大戰也已硝煙彌漫。縱觀奧運賽事前半程的報道,擁有獨家轉播權的中央電視臺一家獨大,依靠直播碾壓其他媒體;視頻網站在激烈競爭中使出渾身解數致力于提升用戶體驗,以吸引廣告主的青睞;紙媒則因報道時效滯后、版面雷同而被業界質疑。那么,紙媒是否已經與奧運會報道漸行漸遠? 獨播獨大燒錢為賺錢 奧運賽場的懸念性和觀賞性,使得觀眾依然保持著強烈的觀看電視直播的需求。盡管網絡直播和社交媒體成為受眾新寵,但是有調查顯示,觀眾還是更愿意在電視上收看比賽。因此,在奧運的全民狂歡之中,擁有奧運賽事獨家轉播權的央視無疑是笑得最好的。 賽事直播之外,央視還投入了近400人的報道團隊,完成24小時不間斷直播。一些在社交媒體爆紅的內容,比如傅園慧的“表情包”、白巖松成為“段子手”、“張氏冷漠”走紅等,都是源于央視直播或者賽后的采訪。 此外,商業視頻網站騰訊和優酷土豆以一億元的價格獲得奧運會互聯網轉播權。其中,騰訊的主打在于全民直播和H5游戲,吸引網民深度參與到奧運中來。其他視頻網站當然也不甘落后,紛紛推出自己的奧運頻道,總體而言,自制體育娛樂節目+游戲、競猜、互動體驗等,是各大視頻網站的主要方向,由此帶給觀眾更多的選擇和全時在線的奧運觀賽體驗。 突破紙質版二維空間 張夢雪于北京時間8月7日22∶30奪得首金后,電視和新媒體的傳播迅速將此新聞變成舊聞,因此,紙媒第二天的尷尬報道令業界唱衰之聲不絕,再加上紙媒內部對體育版面的削弱,有關紙媒還要不要做奧運報道以及對紙媒生死的討論一片喧嘩。 事實上,紙媒的概念早已不只是紙質版,而是包括電子報、網站、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矩陣在內的全媒體。當我們從這個層面來認識紙媒的時候,問題的答案就不會那么令人悲觀了。 《人民日報》設立的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根據各發稿平臺的需求制作新聞并在此前的一系列報道中有優異表現;《新京報》通過紙媒、新京報網、微博、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的矩陣傳播,強化傳播效果和傳播影響力,無論是天津港大爆炸的全媒體報道還是最近“北京暴雨”的視頻直播,都讓人感嘆其不俗的實力。這些優質的紙媒在重大事件報道中的表現,給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紙媒的命運。 回到奧運報道,被業界看衰的主要還是紙質版,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奧運會的魅力所在,就在于高手云集的比賽過程和現場的不確定性,而這無疑是擁有視聽雙通道的視頻媒體的優勢所在,再加上零時差直播所帶來的強烈的現場感和參與感,受眾得以深深體會到競技體育的魅力。這種及時性和現場感正是紙媒的劣勢。 其次,奧運會持續時間長,奧運報道所拉戰線較長,這意味著參與報道的媒體要有較強的人力與財力。作為國家電視臺的央視,其擁有的優勢資源和傳播能力以及相應帶來的招商收入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臨近開幕前兩周,央視又將新媒體轉播權分銷給視頻網站,再入一筆。有錢任性的視頻網站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增加流量和吸引廣告的重要事件。以騰訊為例,其奧運頻道的廣告主達到41家,其他門戶網站在廣告營銷上也都表現不俗。 與這些媒體相比,報紙的劣勢顯而易見。除了個別財大氣粗的媒體,大多數紙媒面對自己并不擅長且燒錢的報道領域,選擇了報道戰略的轉移,并沒有把當前的報道重點放在奧運報道上,大多數紙媒只推出了4到8個版面的奧運專題,而在有限的版面中,如何揚長避短,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者報道方向,則尤顯重要。 戰略轉移仍可圈可點 本屆奧運報道不是紙媒的主戰場,但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寧澤濤失利后,第一時間作出深度剖析的是紙媒,比如《中國企業家》的《揭秘寧澤濤里約之行背后的故事》、《三聯生活周刊》的《寧澤濤為何連決賽都沒進》等,剖析明星運動員與現行體制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不只是寧澤濤一個人的,包括姚明、李娜都曾面對。近萬字的特稿通過微信公眾號在朋友圈迅速傳播,閱讀數迅速破10萬。專業與深度,這才是紙媒的長項,特稿是紙媒未來發展的空間所在,而其傳播平臺是多元的。 深度報道之外,尋找冷門與獨家依然是紙媒的突破口。例如,《北京晚報》8月10日的奧運特刊《約吧》的封面,不是大熱的傅園慧,也不是剛剛在100米自由泳中失利的寧澤濤,而是一個可能沒有多少人會關注到的選手,年僅20歲的男子10米氣步槍選手楊浩然,《北京晚報》請來體育運動心理學專家,用了半個版來剖析這一射擊天才折戟的案例,因其典型意義而讓人印象深刻。 此外,本屆奧運報道的一大特點是新技術的使用,比如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提供85小時的奧運會VR節目,英國廣播公司則通過全新視頻應用BBC Sport,向用戶提供360°全景觀賽視頻。雖然應用這些新技術的門檻較高,但對奧運迷來說,卻是無與倫比的觀賽體驗。那么,對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僅是新媒體的事情,紙媒是否也可以找到發揮空間呢? 英國《金融時報》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通過4分鐘的VR影片與電腦端的深度報道,側重于挖掘里約貧民區的社會動態與人文景象;美國《華盛頓郵報》則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出機器人寫稿。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紙媒對技術的運用空間會更加廣闊。 全媒體平臺提供了到達受眾的多種渠道,無論手握的是紙質報、電腦、手機還是iPad,最終給受眾留下印象的還是新聞信息本身。新技術帶來的喧囂過后,新聞報道還是要回歸新聞規律,那就是,內容為王,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內容。(曹晚紅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教授) 原標題:紙媒尷尬后應有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