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通知,對各地區各部門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作出部署。其中,明確提出對出面回應的政府工作人員,要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寬容失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允許“發言人”出現失誤,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確,發言人首先是人而非機器,出現言語失誤在所難免。尤其當重大突發事件來襲而真相又不甚明了之時,身處聚光燈下,發言人舌頭有點不聽使喚、思維不夠連貫,實屬人之常情。對此,只要不是胡言亂語、信口開河,就應當理性客觀加以看待。 在思想觀念日益多元的今天,新聞發言人愈發成為政府部門與新聞媒體、社會公眾溝通的窗口。囿于“說錯話”的心理擔憂,發言人在回應輿情時就會選擇沉默、轉移話題,搬出“無可奉告”等辦法,有時還會因此激化輿論。如今有了制度上的寬容,發言人少了后顧之憂,便可以將更多精力用于傳遞信息、回應關切,用于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展現個性魅力。發言靈動起來,才會有反饋、有共鳴,也才能讓新聞發言人真正與媒體和公眾形成良性互動。 這種寬容,不僅體現在官方的“肚量”上,還應體現在社會的理解上。具體而言,就是要少一些故意挑刺的沖動,少一些渲染放大的炒作,冷靜平和地對待發言人的無心之誤。試想,發言人說精彩了就是“正常工作”,稍一出錯就可能“吃不了兜著走”,誰還敢放開了“大膽地說”“生動地說”“精彩地說”?社會公眾多些理解和包容,新聞發言人會更有話說、更愿意說,這既是對發言人提升業務水平的一種支持和鼓勵,也是政務公開、信息透明的題中之義。 社會寬容失誤,發言人則要努力減少失誤,這有賴于一套嚴密有序的信息共享機制。現在,一些發言人往往“這也不清楚”“那也沒掌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供給出了問題。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新情況沒人提供、實時數據沒人分析、持續進展沒人跟蹤,發言人能耐再大也難免啞口或者“睜眼說瞎話”。對于新聞發言人自身來說,也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前做足“功課”,對新聞發布中涉及的事實、政策、口徑等做好充足的“備料”,打有準備之仗。敢于說,還要說得準、說得好,這樣的新聞發布才會有質量。 說到底,“發言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機制。一個人的背后,應該是一個團隊,一套制度,一種理念。隨著“寬容失誤”的原則逐步落實,我們期待新聞發言人能夠解枷松綁,在輿論潮頭更好地回應公眾關切,服務社會發展。(范 榮 摘編自8月17日《北京日報》,原題為《要允許發言人偶爾說錯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