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些年,媒體行業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新聞傳播學類本科專業。據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639所本科院校開設新聞傳播學專業,布點1080個,在校本科生達23萬人。由于大多數高校的新聞專業創建時間較短,專業師資尤其是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缺乏,很多新聞學院仍走的是文史哲培養的“象牙塔”路線,教學偏重于理論講授,實踐部分則常常付之闕如。這就造成許多學生工作之后常常感到所學非所用,所用不曾學。而眾多具有一線實踐經驗的資深編輯記者,又常常因為理論的相對缺乏和高校的學歷門檻,與“學院派”形同路人,無緣產生交集。 部校共建正是針對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應運而生。2001年底,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復旦大學率先共建新聞學院,打破學界和業界的固有界限,加強新聞教學、科研和實踐的貫通,培養造就了大批優秀新聞人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新聞人才培養“雙贏”之路。目前,已經有10省市黨委宣傳部和10所當地高校開始了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試點,部分中央主流媒體也已經和相應學校對接實施了共建。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呈現欣欣向榮之勢。 部校共建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優勢不言而喻:學生在校即可受到一線編輯記者的言傳身教,加強了自身的實踐能力;教師隊伍更加多樣化,理論教師和實踐教師二者兼具,“雙師型”的教師由此而生;學校更接地氣,媒體更具有理論視角,媒體實踐、教學、研究更加融為一體。 當然,部校共建是機遇,也是挑戰。省市黨委宣傳部掌控資源較多,實踐經驗足,而高校則理論水平高、人才培養體系成熟經驗豐富。如何發揮各自優長,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則需要部校共建加強“合作”“協同”意識。一方面,各省市黨委宣傳部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掌握好“收”和“放”的藝術,尊重人才培養規律,抓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把握總體布局和思想導向,做好“宏觀調控”和服務工作,該放權的要放權。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用好部校共建開拓的廣闊空間,虛心吸收來自一線編輯記者的實踐經驗,讓理論真正聯系實際,讓所學和所用完美結合。 合作是歷史大勢,效果在乎實施。相信在中央各部委的合理部署下,各地部校共建將開出更多新聞界理論聯系實際的“雙贏”之花。(《光明日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