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
西溪流域,綠水縈回。不曾想,《南安商報》今日已滿5周歲了。這一天對于每位本報的忠實讀者來說,都是個特殊的日子,它就像我們成長的胎記,永遠也無法忘懷。五年間,本報的副刊“九日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無數來稿,有詩詞、散文、小說、評論、隨筆等,它們傾注了每位讀者的心血與感情,讓我們在五味雜陳的大千世界里,找尋到心靈的寧靜、追求中的滿足、靜思中的超脫。
五周年既是我們回望的時刻,更是積蓄力量勇闖新途的新起點。因此,我們特意在《南安商報》創刊五周年之際,與讀者一起講述這五年來“我和南安商報的故事”。這里有年過古稀的老者、有遠在他鄉的游子,還有曾經和我們一起共事的“戰友”……因為不舍,所以需要把熱情綻放;因為憧憬,所以需要用心感知責任。今日,小編在此謝謝大家,謝謝你們五年來的一路相伴!
家的聲音
姚添丁
我相信,一個人無論離家漂泊多遠多久,內心深處總有根脆弱而敏感心弦,總能在不經意間被隨手觸及,繼而被感動,最后被激發。這些年有過很多回或出差或旅游在外,每天起來頭件事就是打開手機查查有沒有《南安商報》的家鄉消息。有一次,就有朋友為此打趣我:“是不是正約會哪個美女呢?”我隨即笑著回應:“離家在外總記掛著有沒有來自那座熟悉小縣城的點點滴滴……”朋友馬上會心接過話匣道:“其實,我們就像是一只飄在很高又很遠的風箏,總是希望永遠有那么一根細線牽著,也非常樂于一直被牽著被引著,似乎這樣的話,即便我們漂泊離家多么久多么遠也總有絲絲安慰滿足。”這位朋友初中沒有念完就外出打拼,二十年時間,已經在遙遠城市扎根,有了屬于自己溫馨的家,但心中永遠有份來自鄉音鄉情的牽掛,而據他說之所以喜歡《南安商報》,就是因為能夠不時從中發現和找到自己曾經的記憶和感動。
這五年的時間,我一直都感動著。正是《南安商報》這份深深扎根于本土的報紙,始終一刻不停傳遞著家的聲音——這聲音或深沉,或質樸,或熱烈,或低吟,卻總能給予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以親切和親近,總能給予身處異鄉的人們以安慰和念想,我們都能在“要聞”中感受到家鄉的長遠發展,都能在“本埠”中聆聽到家鄉的深刻變化,都能在“健康”中體驗到家鄉的濃濃關懷,都能在“天下”中領會到家鄉的廣闊視野,都能在“副刊”中欣賞到家鄉的詩意浪漫——正是來自《南安商報》聲聲熟悉的聲音,永遠給予我們每個人精神的動力和行走的力量!
這五年的時間,我一直都感動著。我承認自己深深被《南安商報》這支富有創新精神和社會擔當的隊伍感動,他們不僅具有報人所應有的過硬專業素質,更具有現代傳媒所應有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他們總是充滿青春活力,總是心懷民生關切,我們很容易從他們身上看到那種責無旁貸的新聞擔當和義無反顧的社會道義。不僅如此,《南安商報》還精心為南安人民打造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努力架設起一道道橋梁和紐帶,就在這里,一道道政府決策得到推廣,一聲聲民意呼喊得到回應,一位位寫作新人得到展示,一個個稚嫩小記者得到鍛煉——就在這1800個日子里,我們的《南安商報》及時傳遞了政府和民眾的聲音,主動接納了民生和民意的期待,延伸鋪開了國內和國際的視野,豐富拓展了文化和精神的內涵。
這五年的時間,我一直都感動著。當我們看看未來《海絲商報》腳下的康莊道路,這樣的感動伴隨著衷心美好的祝福,未來的日子還會有無數個五年,我們都將一直滿心期待著《海絲商報》繼續不懈努力、繼續敢于創新、繼續勇于開拓!新的起點,新的征程,衷心祝愿《海絲商報》步子邁得更大些,思路拓得更寬些,聲音喊得更大些——這樣的話,才能更快地傳遞家的新聲音,更好地講述家的新故事,更強地鍛造家的新傳奇!
記住這一份魚水溫暖
林清秀
五年前,我是一家大型企業的人力行政經理,五年后,我進了高校負責文書工作。但不管我在哪里?從事什么職業?五年來,《南安商報》從最初的四個版面擴展為現在的八個版面,一直都陪伴在我每個工作日的時光里,不離不棄。我以為,草根是個褒義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如在中國那么多樂器里,笛是最草根的,只要有竹,就能做成;而在那么多的紙媒里,《南安商報》也是最接地氣的,深厚的親和力,強烈的感染力,從者甚眾。
提及一份報紙,總要先想到那些做報紙的人。平日和我接觸最多的,自然是編輯。學生時代,我一度憧憬過當一名記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也夢想過當一名編輯,練就一支神筆,字字切中時弊。長大后夢想不曾實現,倒是因為寫字投稿,跟報紙雜志的編輯接觸頻繁了起來。《南安商報》就有我喜歡的編輯,比如建志、清彬、石竹。現在經常在企業里東奔西跑采寫新聞的清彬是個爽直的85后,相當年輕,思想卻不年輕,有時寫出來的稿件頗深刻。他很熱忱,很正義,也很可愛。可愛對媒體人太重要了,無論編輯、記者還是作者,切忌太自我,俯身低到塵埃里,我們不過都是一粒塵。石竹經常會在朋友圈里熬濃濃的“心靈雞湯”,我對她的喜歡,是滿心的,仿佛在文字里,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多愁善感的自己。她偶爾會約稿,我一定會認真地寫稿,為了那一份滿心的喜歡。后來我懷孕生產,她說她要揀個時間來看我和孩子。為此,我無數次想象過與她的相見——應該會是笑容慢慢爬上臉,而后不著一言地擁抱吧。卻不是,在人來人往的大廈門口,我們剛一見面便認出了對方,沒有擁抱,卻像早已熟識多年的老友。我知道的,是文字讓兩個小女子初次見面便沒有一絲距離。認識建志的時間比較久,比起編輯和作者關系,我們是文字為媒的文友關系。他寫小說,出書,實現了一名人民教師到職業媒體人的華麗轉身。據說他的新小說《女孩,請走開》已被簽走了影視版權,祝福他,在寫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許謀清老師曾說,一個作家和一份報刊的關系是否默契,就看這個作家是否把好的稿子交給這家報刊,和這家報刊是否接受這個作家的思考和風格。我還稱不上作家,頂多是個筆耕不輟自得其樂的作者。這樣的寫作者,同報刊如魚和水,我特別感謝《南安商報》。五年來,我在她的“九日山”副刊上發了不少散文,由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很多讀者建立了無話不談的關系,那是我寫作之外的巨大收獲和意外驚喜。因文相識,沒有利益沖突,這樣的誠摯相交,常常超越了寫作帶來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時刻提醒著我,哪怕沒有名利閃耀,每一個寫出來的文字,都要經得起歲月的推敲。明天起,《南安商報》將更名為《海絲商報》,高端大氣上檔次,有更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我期待著未來的日子,和《海絲商報》有更多的心靈碰撞,多閱讀、多沉淀、多思考、慎落筆。
商報幫我盡孝心
陳麗桔
時間倒溯到2011年11月2日,那是一個與往常一樣普通的日子。我照常上班,只是下班時,心情是愉悅的。
剛到家門口,看到公公戴著老花鏡,坐在門口的板凳上,專心致志地翻讀著一份報紙。只是瞄一眼,我便知道,這是新發行的《南安商報》創刊號。這份報紙,我在單位看過了,當時翻著散發油墨香味的報紙時,我心情挺激動的,南安終于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報紙了!這對于我這文學愛好者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驕傲,更是一個福音。
公公見我回家,抬起頭,微笑地對我說:“這是咱們南安的報紙,編得非常精美,版面內容挺豐富的,可以了解到不少南安的相關信息。”做好飯菜的婆婆也走出來,從公公手中接過一張報紙看了起來。婆婆讀書不多,只上過三年的夜校掃盲班,我不知道她能看懂多少字,但看著二老興致勃勃讀報的情景,我心思一動。平日忙著上班,沒多少時間陪他們,而老人家年紀大了,不喜歡到處串門,又玩不來電腦之類的現代高科技產品,不如訂一份報紙在家里,讓他們白天時候偶爾翻翻,這樣日子相對過得充實些!
就這樣,《南安商報》走進了我家。漸漸地,翻讀報紙,成了公公婆婆每日必做的功課。偶爾有那么一兩次,郵遞員比較遲送,公公便會念叨著:今天的報紙怎么還沒送來呀?那語氣,仿佛是在惦記那因貪玩而忘記歸家的孩子。
每天,我們下班回家時,他們會很高興地與我們交流看到的消息:“聽說教師的工資要上調了。”“南安人參加奧運會奪得了獎牌。”“今天報紙上刊發了你的一篇文章”……餐桌上,一些有關國家政事的消息,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熱議的話題。一家人,邊吃飯,邊針對一些消息,發表各自的觀點和看法,有時甚至會引來激烈的辯論,引出古今中外的漫談。寬松愉悅的家庭氛圍,消除了兩代人之間那無話可說的代溝。
有時候,我們的餐桌上,會多出了一道可口的美食靚湯。我邊喝邊贊婆婆的手藝時,婆婆笑著開心地告訴我們,這道湯的佐料,是看商報學來的。聽得我不禁和愛人相視而笑。這商報,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精神上的食糧,還能給我們帶來舌尖上的美味,多好!
一轉眼,《南安商報》創刊五個年頭了。五年來,它如一位忠實可靠的朋友,在無形中幫我盡了一份陪伴的孝心,讓家中二老空閑的時光不再無聊,不覺寂寞,為我們那平淡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無數的樂趣。
文字,在捧讀商報的掌心上飛揚
葉榮根
如果沒有一片讓心靈棲息的凈土,那思想會如何弛揚;如果沒有一處讓文字停泊的港灣,那心事將如何靠岸?
2011年11月2日,隨著《南安商報》創刊,輕輕地,你來了,來到我的身旁。這是南安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那時起,我們可以更及時地了解黨和政府的聲音,可以給外出的游子帶去更全的家鄉資訊,可以更清楚自己家鄉的發展變化。
還記得我們抗擊“莫蘭蒂”臺風的及時報道,多少搶險的英雄事跡得到了傳揚,滿滿的正能量;還記得南安市黨代會及兩會的要聞直播,收獲發展的信心;還記得各類正反面事件的深度報道,讓我們得以了解事情的真相;還記得“校園風鈴”,令多少學子擁有作家夢;還記得“小記者”,讓多少學生開始了采訪實踐……
作為曾經的文青,我最喜歡的當然是“九日山”。有多少情思,在夢想的“九日山”下纏繞;有多少文字,在捧讀商報的掌心上飛揚。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我無法拒絕思想上的貪戀。閱讀多了,便有文字的花朵在心中悄然盛開,那如春風一般吹開的繽紛原野,化為鍵盤上的一個個字符,升騰成一串美麗的夢幻。
還記得尤溪歸來,提筆寫下了《久違了的清新》,滿懷希望地投遞到副刊上登載的郵箱,沒想到一個月之后,竟然在商報上看到作品,那是我與商報的初戀;還記得裝修之后與一只誤闖家中的老鼠之間的斗智體驗,記下的《斗鼠記》,竟也得到編輯的垂青,并在發表之后獲得許多文友的好評;還記得分管的副總編在南安微信書法群里的及時告知,那篇由隸書技法得來的啟示《人生的俯仰平》已經發表;還記得……這一篇篇文章,都在我的心中釀成陣陣幽香,令我感受著一份美麗的甘甜。
歲月流轉,不知不覺之間,《南安商報》已然走過了五個年頭,即將蛻變為站位更高、受眾更廣的《海絲商報》。昔日的美麗已經化成心湖的蓮花,悠悠綻放在我的心田。而新的起點、新的征程必將在“一帶一路”的海絲情懷里“乘長風,破萬里浪”。
我深深地相信,無論是在令人沉醉的明媚春光中,還是在熱情似火的夏日陽光里,無論是在叫人充滿希冀的金黃秋色中,還是在凝眸成一色霜水的寒冬里,商報總能帶給我們充滿著力量的驚喜。而那依然盛開在“九日山”下的文字,也必然可以在心靈的四季中各自生長,并閃耀著生生不息的光芒,彌漫著悠悠不倦的芬芳。這是作為商報讀者的我發自心底的真誠祝福和殷殷情意的表達。
無論是《南安商報》,還是升級之后的《海絲商報》,我算與你結下了緣定三生的姻盟。此生,你若不棄,我亦不離!
不了情
范曦
每每說起南安,說起商報,記憶中的往事就突如其來的全部涌現出來。
如果說,人生是條河流。而我覺得自己是條魚兒,在河流中緩緩前行,商報曾經是為我遮風擋雨的驛站。
我曾經在南安商報任職兩年多,那些一去不返的日子如今回想起來是多么的珍貴。
午夜夢回時,總想起那高高的14樓,那間不大的辦公室,那曾是我戰斗過的地方。
我總想起向陽那片盛開的葵花,我帶著孩子們一起去爬山,看花開;我也總想起在石井的海浪聲,微風里帶著咸咸的海水味道;我還總想起我走過的每個地方……我把它們變成文字,一點一滴落在報紙上,讓更多的人看到我筆下的南安,很開心,同時也很驕傲,南安商報是讓我驕傲的資本,他是我人生一段精彩的旅程。
記者,這個職業給予了很多挫敗感。每一次寫出的文章,我都會覺得不夠好,所有的批評都讓我很難過,但幾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那些往事竟然全都是美好。
還記得分管的副總編曾經這樣評價我:文筆挺好,但寫文章就是沒頓悟,有一天頓悟了,文章也就能寫好了。當時的我把這個頓悟的感受比作開天眼,如同二郎神的天眼一般,沒有足夠的修行,要開天眼又是何其難……
離開兩三年,我仍然會關注它的一舉一動,這份報紙上的許多名字曾經都是我的戰友,有人走,有人來,但它依然長青。一份好的報紙靈魂在于耕耘者,我的同事,個性不同,文風迥異,但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善良、大度、熱愛新聞。
我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又回到了那時,夢到了許多同事……我把它藏在我的心里,無論何時,在我心里,他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我不愿意把南安商報稱作為“它”,我總認為他是有生命的,有一群人守護于他,把他當作孩子,等他茁壯成長。如今的他已然初長成,新的名字和舊時代告別,翻開新的一頁。我也會和他一樣,一起成長,揮揮手,告別過去,名字雖改,但精神不變。
?
守護
莊莉
你我曾攜手同行
陪新加坡華裔尋根謁祖
那是我們第一次親密接觸
尋蓑衣聽南音觀高甲戲
跟隨 老藝人探秘各種
獨特技藝
吃粕丸打鹵面游鳳山寺
在傳統美味中咀嚼游
子的鄉思
品墨寶賞丹青吟誦古詩
于筆墨情緣中重溫名
家的壯心詩意
探古墓游燈會眺南北極
在光影交錯的鏡頭下
感受山河壯麗
風吹日曬的采訪路遙遠崎嶇卻未曾疲憊
被文字吞沒的夜
漫長寥寂卻別有滋味
細嗅清晨的第一滴花露
共享每一場大雨
擁抱同一抹落日
這些都是我
一塵不染的真心
夕陽西下
漫步悠悠五里橋
回首來時路
和你走過的每一步都
彌足珍貴
你給我勇氣
讓我張開雙翼翱翔天際
即使在最崩潰的時刻
我也未曾絕望放棄
聲音
◆因為這份難得的“緣分”,我開始每天關注商報。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工作,難以閱讀紙質版,我就每天看看電子版。每周一的副刊我都會仔細品讀一番,看看家鄉的作家們寫了哪些精彩的文章;每天的“本埠”我都會瀏覽一下,看看南安又發生了哪些新鮮事。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成為我了解家鄉的一個窗口。 ——葉小杰
◆結緣商報,讓我愛上文字堆砌,也結交了一批文友前輩、文人寫手,并得到大家的鼎力幫助,感恩每一位文朋詩友。《南安商報》,立足本土,貼近百姓,服務民眾,為南安的經濟建設、教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文字愛好者提供了展示平臺。 ——楊英雄
◆親愛的《南安商報》,你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五歲孩童,而是一位穿越時空而來的南安“福星”。你充滿睿智,富有前瞻性、時代感,引領我們與時俱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你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魄,吸引著我們這些忠實、虔誠的信者和粉絲,去一同描繪武榮大地未來美麗恢宏的新篇章。 ——潘建煌
◆有時,商報像久別重逢的友人,多了一份青梅煮酒的閑情雅致,共話閑情時,不經意間卻多了豪情幾分,柔情幾分,不知不覺中豐富了人生的閱歷。有時,讓我摒棄太多的不悅,放下凡塵的太多雜念,忘記了太多的煩惱,亦師亦友,讓我挑燈夜讀時多了一份從容,多了一份欣慰。五年的不離不棄,五年的執著,無論時間怎樣推移,無論你怎樣的華麗轉身,我都一如既往,一路追尋,在你身邊…… ——李紀波
◆每天可接觸多種報刊,我總是最先拿起《南安商報》一睹為快。一報在手,南安“看透透”。街坊鄰居,厝邊頭尾,商鋪衢肆,單位團體,處處可見商報蹤影。其中,副刊是最具親和力與靈動性的報紙園地。隨著時代發展,它不被所謂的潮流所動,堅守“九日山”副刊,堅守文學綠洲,堅守文化靈魂……“九日山”也留下我文學足跡串串。 ——洪順興
◆五年的時間過去了,我竟然還能清楚記得這件小事。就是這樣一件小事,讓《南安商報》的編輯與作者、讀者聯系在一起。數年來,不少文友在“九日山”上發表了文章,它讓南安市民體驗到文字與文明的精髓。明日,《南安商報》將升級為《海絲商報》。我衷心祝愿:“海絲精神,萬古傳承!” ——戴高山
◆現在,《南安商報》電子版要是一出來,我都會第一時間瀏覽,先看看里面新聞,都有哪些大小事發生。再看看副刊,仔細品讀文友的作品,樂在其中。也因此,我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一切都源于《南安商報》,是它讓我的文學夢不再成為“天方夜譚”,是它讓我的文學夢無限放大,是它讓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葉東杰
◆越近,越是親切與溫暖;越遠,越是辛苦與拉扯。我喜歡遠方的風景,更喜歡近處的親切。《南安商報》,是離我最近的一份報紙。它始終將家鄉風景、人文、社會、民情、經濟等一一展示在我面前。我無數次剪圖、復制網址鏈接、發布朋友圈與大家共享。 ——洪少霖
◆在與商報結緣的這些日子,我們一起見證它的每一次完美蛻變,也用屬于自己的那份力量,為它做屬于自己的那份貢獻。它為廣大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閱讀方式和全新的感官體驗。在南安這片熱土,它給了我們生活的溫度。 ——陳加福
◆知道《南安商報》這份報紙,是在2014年春天。這個時間,對于我來說或許晚了一點,但并沒有因此而消減我對它的熱情與關注。如今,它要改版升級為《海絲商報》了,但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都是一種延續與發展,我依然懷揣著一份期盼,一份熱情,踴躍投稿,期待佳音。 ——黃志專
◆從此,我便與《南安商報》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有了向泉州其他紙媒投稿的勇氣。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遇到了《南安商報》這個伯樂,不僅鼓勵了我對文學創作的熱情,也由此結識了有相同興趣的朋友,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 ——許曉棠
◆南安商報是新媒體時代值得信賴的紙媒。她以嚴謹的職業操守,敏銳的社會洞察力,睿智、激情活力的編輯團體,貼近主流閱讀人群的價值觀,獲得廣泛的贊譽。我就是她忠實、虔誠的觀眾。 ——葉振瑜
◆在這青蔥的歲月里,正是這樣一份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貼近作者的報紙讓我們在茫茫的人海結緣。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份報紙,讓我們離文學的殿堂更近,讓我們的夢想更加豐滿。——黃種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