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春節,對于新聞中心采訪部來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休息,有的只是更合理的排班和更多節目的儲備。所以,從節前數個星期開始,在完成日常節目的同時,我們就開始著手春節期間的節目“冬藏”---- 東南臺的《華僑華人春晚》可是個好機會,在按要求完成晚會報道的同時,對十多位鄉賢進行密集式采訪,為春節期間“海外鄉親大拜年”版塊提供了豐富的視頻和漂洋過海的問候。 《致敬匠心之非遺系列》,尋訪八閩非遺技藝及傳承人,木偶雕刻、龍池硯、建盞、壽山石、茶藝,一項項令人驚異的技藝精彩呈現,匠人匠心打動人心。節目末尾,無論是建盞大師展示的雞年茶壺、還是木雕大家的“百鳥朝鳳”,不管是龍池硯臺的一汪濃墨還是茶藝師傅的一壺香茗,都展現了濃濃的“八閩年味”,也為節日的熱鬧氛圍平添一抹沉靜、一份堅守。 《新春走基層》,記者走村入戶,深入基層。災民搬新居,記者與村民一道掛燈籠煮餃子,分享村民搬新居、對新生活的美好憧憬;走進尤溪聯合梯田,體驗農耕之美,感受人勤春早;視頻直播長汀淘寶村,親歷小鄉村搭乘互聯網的快車,感受深巷里的酒香飄到千里之外……. “冬藏”的節目還包括《精準扶貧在福建》《問答2016》《節日安全小貼士》等等。盡管品種多、量不少,然而春節7天長假,依然每天兩組以上的人員值班、數條動態新聞的采制、以及各類資訊的整合…… 年三十,各家炊煙裊裊,團聚圍爐,我們,也在中午一點準時相聚,商討的主題,是晚上衛視、聯播這兩檔節目的“年夜飯”。采訪部“備菜”、通聯部“采購”、編輯部“下廚”,領完任務各自手腳麻利地準備去。先期粗剪好的“海外鄉親大拜年”進行最后的包裝合成、“艦艇上的別樣年味”正抓緊制作、“古堡婚禮”怎樣融入節日氣息……時間緊,節目質量卻絲毫不能有折扣。“紅色邊框更有氛圍”、“這里加上一個戰士的特寫鏡頭”“紅蓋頭掀起時起音樂”…… 盡管家里的電話催了一遍又一遍,但采訪部的各路記者依然屏氣凝神。沒有保質保量地完成節目的“年夜飯”,家里餐桌上的“年夜飯”可是不能開張的。六點半,《福建衛視新聞》準點直播。7點,我們踏著夜色,匆匆趕赴家中那一頓親人們等待已久的年夜飯…… 大年初一,值班記者上午九點準時出現在工作機房。互道一聲“新年好!”之后,象每一個平日一樣,取設備、調試、出發,奔赴采訪一線。初一值班的兩組記者,艾迪、蘭萬境一路奔向節前剛剛開放的飛鳳山公園,池志紅、李小峰一組來到老牌游覽點三坊七巷。記者用鏡頭拍攝飛鳳山漂亮的墨綠棧道、別致的景觀、喜慶的人們。規模宏大的室外噴泉,隨著音樂跳躍、起舞,十分壯觀。記者用上自帶的航拍機盡情記錄,卻不想一個浪頭打上來,航拍機被擊中飛出數十米遠!哈,這個“純屬意外”的航拍鏡頭成為了當晚最精彩的節日畫面。節日里的三坊七巷,熙熙攘攘,采訪部年齡最大的李小峰老師手提攝像機、三腳架,在如潮的人流中徒步行走、精妙構圖,為大家呈現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民俗民風。 大年初二,陳興中、曾福生一組跑遍福州博物館、西湖左海等地,力求給觀眾呈現最有特色的“年味”新聞。最終,他們來到福州動物園,那兒的“雞年主題展”人氣十足,神奇而又珍貴的各色雞種既契合雞年主題,又讓人眼界大開,增長知識。另外幾路記者采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話歌曲大聯唱、民俗音樂會、省科技館 “金雞賀歲”科普活動同樣引人入勝,倍添節日喜慶氛圍。 接下來的數日,我們除了聚焦熱鬧過年的景象外,更把關注點投向節日中堅守崗位的人們。潘鈞與攝像大哥陳敏,接連兩天走訪火車站工作人員、街頭的環衛工人。從早上開始一路跟拍,捕捉到售票員不敢多喝水、少上廁所的細節、挖掘到環衛工人辛苦背后的歡愉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大家了解了節日里堅守的人們、體驗到默默付出的一份感動…… 和往常一樣,節日里,我們依然在選題會中開啟每一天。當大家熱烈討論著《新春走基層》《節日我在崗》等選題的時候,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也是節日里堅守崗位的一道風景,我們在講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里,也可以尋找到自己的影子,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熒屏上精彩的呈現。在最基層、最遠方,我們的記者,永遠在路上……(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聞中心采訪部 唐嫣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