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代表作3-文字稿 “塑料紫菜”謠言風波警示:“誠信體系”建設亟待完善 主持人:針對之前網絡上所出現的“塑料紫菜”的視頻,2月27號的時候,國務院食安辦的主任、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局長畢井泉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網傳“塑料紫菜”視頻謠言是不可信的。之后“塑料紫菜”謠言的事件才漸漸平息,但是“災”后重建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畢井泉:想想看,不就是說用塑料做紫菜嗎?你們說你吃了第一口發現是塑料你還會吃第二口嗎?那你們說用塑料來做紫菜,這樣的謠言,還能有市場? 畢井泉表示,第一,對這種造謠者,《食品安全法》里面是有明確規定的,要給予治安拘留的處罰,要嚴厲打擊,這是造謠惑眾。第二,食藥總局新聞司曾經組織媒體建立了一個“辟謠聯盟”,希望記者發揮作用,找專家及時分析,看看這種案例有沒有可能。第三,也要提醒消費者增強判斷意識,不要盲目傳播這類謠言消息。 經過這半個多月來企業、行業協會、媒體、專家等的大量辟謠后,“紫菜是塑料做的”的網絡謠言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澄清跟壓制。記者注意到,福州的超市里紫菜已經重新上架。但這起網絡謠言的影響仍然沒有完全消除。 阿一波:我們所擔心的是養殖的這些農戶,因為今年畢竟經濟效益不好會影響到他的收入。我們就擔心明年會有很多農戶我干脆就不種了,可能會影響到一整個生態鏈。你比如說鮑魚呀、養的扇貝呀這些,它是靠食用紫菜的。那真的是整個影響非常大。 為了讓消費者更安心購買紫菜,晉江市紫菜加工行業協會目前正與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商討產品質量集體投保事宜。另外,紫菜的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動中。晉江市紫菜加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寧波。李寧波:我們這幾天馬上要行動了,要申請晉江的這個紫菜的地理標志。一個地理標志它本身對質量要求就比較高了,地理標志如果申請下來我們會很嚴格來使用的。所以這個要給消費者給他用得安心,絕對是很大的幫助。 昨天記者也得到了一個好消息,河北、江西警方已經鎖定了兩名涉嫌造謠者。這些網絡造謠者應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現行法律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李維真律師: 2015年11月1日起,我國《刑法》修正案(九)實施以后,在刑法第291條之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這部新修訂的法律將在微信、微博發布虛假信息等九種常見的行為列入刑事處罰范圍。 主持人:在昨天下午的時候是傳來消息,“塑料紫菜”視頻的最早的發布者已經是被永久禁言在新浪微博,此外,159條相關微博的用戶也被處理了。這次的風波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在網絡時代,每個人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由此未經核實的謠言的傳播就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而這不是沒有先例的。 福建省水產加工流通協會藻類分會會長陳燕婷: 隨隨便便一個謠言就可以上傳,你也不去辨它真假,然后別人一點一轉播那就出去了,那這影響就是成百倍成千倍成萬倍的在那邊傳,那對產業就是一個致命性的打擊。像前年的那個草莓事件啊,對不對,還有西瓜膨化劑事件不都是導致一個上千萬幾億的十幾億的產業就這樣沒掉了。 陳會長認為要從源頭杜絕謠言,國家必須加大“誠信體系”的建設: 造謠或者是造假事件懲罰力度不夠,還沒完全做到讓那些造假者不敢造假,甚至說造假一次之后終身不得進入這個行業。這是要基于我們全國的“個人誠信體系”的建設。現在在慢慢試點在做,但是還沒有完全鋪開。 主持人:我們說,謠言止于智者,謠言更止于制度建設。如果我們不從制度上完善監管,下大力度來整治造謠,未來還會有更多正規的廠家,更多的行業受到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