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月28日,中宣部在河北西柏坡舉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來自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的300多名編輯記者來到這里參觀學習,為即將開展的蹲點調研采訪汲取力量,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增強“四力”追根溯源。 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上的“五大書記”銅像。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新華網記者 郭奔勝 曹瀅 追隨共和國誕生的腳步,在這個早春時節,我們來到西柏坡尋根探源,溫故知新。 西柏坡,地處太行山麓東部與華北平原交界的河北省平山縣丘陵地帶。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這里辦公,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后十天,中共中央啟程前往北平。惜別送行的父老鄉親,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一) 當我們來到西柏坡紀念館廣場的五大書記青銅像前,不由停住了腳步,佇立仰望。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并肩而立,目光如炬,凝視遠方。銅像前,鮮花鋪就了幾個大字“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70年,在時光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瞬間,卻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回望那個歷史重大轉折時刻,仿佛就在昨天。 從1840年后的100多年間,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苦苦追尋,卻都沒能完成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取得最后的勝利?為什么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自1921年建黨至新中國成立,為革命犧牲的中共黨員烈士,有名可查的就有370萬人。生長于和平年代的我們,該怎樣理解這樣一群理想堅定、前赴后繼、舍身忘死的革命者和奮斗者? 在革命勝利的前夜,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匯聚于此,人民政權即將建立,新的一頁即將翻開。那一刻,他們胸中有著怎樣的豪邁與期待?他們又在怎樣懷想犧牲了的同志? 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會議的第一項議程,是由毛澤東同志提議,對犧牲同志默哀三分鐘。 這個成立時只有幾十人的黨,將一代代有識之士聚集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經過28年浴血奮戰,帶領一個山河破碎、苦難深重的中國獲得新生。在這些共產黨人的身上,有著共同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