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和新聞兩大行業的對撕和互掐似乎有了固定模式:前者稱媒體離間了醫患關系,造成了仇醫,后者稱前者需要反思醫德醫風,從自身找原因。然而,行業對立無助于解決問題。在這方面,美國新聞界和醫學界從新聞倫理層面提出了改善醫療報道的方法。 真實準確是第一原則。無論是報道醫療事件還是其他新聞,如果遵循這個原則,就不致產生較大的糾紛和對立,而且可能讓被報道方和社會各方心悅誠服。媒體的醫療報道不光只針對事故和問題,也要報道成就,這些報道都要遵循真實和準確的原則,一是一,二是二,不能無中生有。 美國衛生和人類服務部最近出臺了一個報告,似乎是專門炮制出來支持奧巴馬的醫療改革——平價醫療法案。報告稱,由于該法案的出臺,在2010年到2013年間,中心靜脈導管關聯性血流感染率降低了49%。但是,這個感染率早在2008年就開始下降了。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和管理學教授埃什西·吉哈博士認為,記者沒有對這個報告提出的事實進行核實,讓公眾感覺到報告不是對事實的認真和嚴謹的考察而是政治頌歌。 核查事實是提高醫療報道質量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對此,《紐約時報》制定的新聞《標準與倫理》特別規定了三個原則——公平、誠實和真實,依據這些原則又制定《誠實指南》,要求記者加強對新聞事實的核查,有錯必究,無論是哪種情況的新聞報道。 真實和準確對醫療事故的報道更為重要,因為這是一種批評性報道。要貫徹真實和準確的原則,媒體人還要補充一些原則,就是既不能充當律師(有可能偏向當事人),也別以為自己是法官(有獨立和權威的裁決權),而只能是調查員和記錄員。 所謂調查員和記錄員是指記者不對醫療事故、事件和人物進行判決,而只是公正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和闡釋清楚。現在,網上流傳的一個記者(媒體)和醫生的段子,說明了記者在醫療報道中充當法官是多么有害。這個段子的第一節是: 記者:醫生,你說感冒會死人嗎? 醫生:有可能。感冒可能是很多危重病的早期表現,多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而所感染的病毒有嗜心肌的,也有嗜神經的。確實有可能因為病毒感染導致病毒性心肌炎繼而發生死亡。 第二天見報的新聞有這樣的標題:《庸醫蓄意散布恐慌稱:感冒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真的如此報道,那就是記者嚴重違反新聞倫理。僅這個標題就有多處記者的是非判斷和結論,一是稱醫生為庸醫,二是稱醫生散布恐慌,三是稱醫生認定感冒只有死路一條。 以“安徽男子劉某右腎消失”的報道為例,在劉某右腎的調查結果出來之前,新聞報道不能輕易下結論。現在,徐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成的調查組已經得出結論,劉某術后右腎存在,目前呈現為外傷性移位、變形、萎縮。之前引發的混亂不是嚴肅媒體的報道制造的,而是一些自媒體在轉發這個消息時進行了添油加醋。 此外,有質量的或好的醫療報道還需要做到:避免傷害和找出事件的根源,引導公眾思考并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無論對病人還是醫生,都應盡量避免泄露其隱私。對一起明顯的醫療事故,應當報道與這一事件相關的制度、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原因,讓涉事方和管理機構制定對策,避免類似的事故再次發生,這也是新聞業和醫療行業的共同立足點和追求。(張田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