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觀察》欄目的主要特點有: 觀察地方,解析新潮流。《之江觀察》的一大特色,是開創了浙報調研式評論的先河,為評論注入了調研元素。在評論員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供對某地某個發展現象、發展成效、創新政策乃至存在問題的獨到解析。評論員主動去觀察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和現象,繼而走出辦公室到基層一線進行調研觀察,再以夾敘夾議的形式寫出深度觀察式評論。 這一創新做法,一方面打破了現在報紙評論最為流行的生產范式,即新聞事件發生——評論員跟進關注——選取角度撰寫評論——發表的常規套路,改由評論員主動設置議題、通過調查研究積累素材、經過深思熟慮提煉觀點,最后到寫出系列評論予以引導。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當前報紙評論生產中十分普遍的評論員只是待在辦公室,通過從網上或其他渠道收集二手資料進行評論創作的生產方式,開創了評論員“走轉改”的新渠道。 比如,《鄉村民宿發展需要精心呵護》《一次決策調研的大邏輯》等評論都是本報評論員深入調研的成果。這些來自一線、生動鮮活吐露著泥土芬芳的觀察性評論,既提供了外界看浙江的窗口,也為基層治理提供有益啟示,體現了黨報評論深度、權威的特征,也為擺脫評論創作的程式化進行了有益探索。
服務大局,高揚主旋律。《之江觀察》的另一個關注重點,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中心工作開展系列評論,濃墨重彩,做深做透,突出權威性和指導性。 比如,2016年的不同節點,我們先后開辟“學習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系列6篇、“讀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有感”系列8篇、“接力長征”系列5篇、“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系列5篇,均是重點解析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主題評論。 另外,以《壯哉少年志筑夢向未來》為主題的4篇評論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給浙江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后代的回信等,彰顯了黨媒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職責使命。 澄清謬誤,引導熱輿論。《之江觀察》不僅關注“廟堂之高”,也透析“江湖之遠”,在主流媒體及時回應社會熱點、民生關切上作出了一系列勇敢探索,為受眾提供權威可信的分析視角和價值判斷。在2016年發生的多起重大輿情面前,《之江觀察》均未缺席。 比如,針對“魏則西事件”輿論持續過熱,我們以4篇組合式評論《魏則西事件:應怎樣吸取教訓》予以關注、激濁揚清;《法治陽光穿透雷洋案疑云》《正視信息泄露的“公地災難”》《讓電話那頭從此天下無賊》等評論,聚焦雷洋案、徐玉玉案等熱點事件,在暄囂的社會輿論中撥開迷霧,等等。這些熱氣騰騰的評論,或澄清謬誤,或懲惡揚善,或娓娓道來,或激情昂揚,讓受眾感受到既有情懷、又有理性、耳目一新的黨報銳評,打破了受眾對傳統黨媒在熱點事件上反應遲鈍的“刻板印象”。 創新形式,增強引導力。《之江觀察》還在形式上作出創新,積極嘗試組合式評論,即對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及重要會議以及熱點社會現象,采取圍繞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同時用多篇評論予以聚焦。這種方式,可以對重大政策、中心工作闡釋更加全面,評論更加透徹,筆力更加集中,解析更加到位,也更有利于形成聲勢、壯大輿論引導效應。 比如,前述《壯哉少年志筑夢向未來》《魏則西事件:應怎樣吸取教訓》《將“三改一拆”進行到底》《一切輝煌,皆為序章》等皆為圍繞某個主題的組合式評論。 同時,借助浙報集團開展的媒體融合改革,《之江觀察》評論在應用新媒體方面也作出了積極嘗試。目前,評論理論部運營“弄潮號”“學習有理”兩個微信公眾號,以及浙江在線、浙江新聞客戶端兩個“觀點”頻道。《之江觀察》的評論,均在報端網微多個平臺推出,與受眾互動,增強了傳播效果。(作者分別為浙江日報全媒體評論理論部主任助理、副主任)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