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媒體:新舊媒體核心在于內容 白巖松有一句話叫做:生活是平淡的,但沒有一個新聞人是舒服的,舒服了,就不是做新聞的了。訪談現場,白巖松結合自己的媒體經驗,就讀者關注的媒體相關問題做出了回應。 面對當下層出不窮的熱門事件,白巖松指出,相對于普通百姓,熱點事件其實對于新聞人影響更大。“一個熱點消失的主要原因,不是一個熱點解決了,而是下一個熱點出現了。例如,魏澤西事件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新的熱點——所謂的碩士生的事件又出現了。這個事件還沒解決,江蘇、湖北等地高考名額的問題又出現了。”白巖松直截了當地指出,作為一個新聞人,應該具有足夠的定力,不能“熊瞎子撿苞米”,如果媒體人也亂了方寸,天天陪著大家走馬觀花,那么“誰看你的東西?” 面對自媒體和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正陷入巨大危機,白巖松卻顯得很輕松,“六年前有人認為微博會一統天下,也常有人說電視是傳統媒體,快要死了,但我的判斷是它起碼比PC晚死。我不關注這些新舊之爭,只關心作為媒體最核心的內容,今天的新會變成明天的舊。” 在全民皆記者的時代,記者究竟該如何自處?白巖松笑著以攝影做比闡述自己的觀點。“現在雖是一個全民皆攝影師的時代,但好照片并沒有因此增多,全民皆記者時代同樣的道理。現在,很多人會發了一些東西,但是一年后,他早就去忙別的了,不再關注這些事,但記者卻要始終關注著該關注的東西。”白巖松指出,如果你是喜歡長跑的人的話,就不要被別人壞了節奏。“很多剛入行的記者,年歲足夠小,剛看到了這樣的變化,就更愿意談論變化。我的年歲足夠大,我看過了很多的變化,所以我更關注不變的東西。人類千百年走過來,最核心的東西是不變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真善美。 ” 談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白巖松一直以大眾閱讀的倡導者呼吁者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在孩子讀書的問題上,則更加謹慎。“一本書一寫完,它就與你無關了,你不知道哪個章節會觸痛什么樣的人,你也不知道別人會如何去解讀。” 當下社會中,利益使然,一部分人急功近利,閱讀時傾向閱讀工具書而忽略經典。對此,白巖松表示,“工具永遠都是中性的,有人問我,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什么?我都會回答:是新華字典。沒有新華字典,我怎么能走進浩如煙海的圖書世界呢?怎么可能坐行3000里呢?可是新華字典也是工具書啊!”他指出,閱讀工具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中國人一畢業就不再看書了,即使是之前一直在看的課本,也沒有再翻過。“中國的教育,到哪一天再也沒有閑書和課外書這樣的說法,中國的教育改革就成功了。我自認為閱讀要從小做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