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海報資料圖片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資料圖片 近日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可稱為中國新媒體紀錄片的井噴年。截至2015年12月,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04億,手機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3.54億。新媒體紀錄片播放量高速增長,《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等9部紀錄片播放量過億。誠然,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滲透和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在釋放播出平臺、擴大選題范圍、改變創作觀念等方面對紀錄片創作產生深遠影響,也為紀錄片產業的發展釋放出開闊的想象空間。然而,互聯網不是萬能的,紀錄片發展中的一些固有問題不會因為新技術、新平臺的介入就迎刃而解,互聯網思維本身又給紀錄片創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生產方式和宣發理念實現革新 以往,紀錄片產業的市場體系和運營機制不健全,導致其核心資源大都集中在國有大型電視機構當中。電視臺的專業編導是紀錄片生產的主力軍,電視臺是紀錄片的主要投資方和出品方。產業鏈條不完善,使一些民營的中小企業和有夢想的紀錄片人很難找到用武之地。隨著互聯網躋身主流媒體行列,全媒體傳播逐漸成為常態,搜狐、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紛紛開辟紀錄片頻道,并組建專門的紀錄片創作隊伍。電視臺對紀錄片播出平臺的壟斷逐漸被打破,一些有想法、有創意的紀錄片人在網絡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2015年著名導演焦波獨立制作的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在騰訊上線,網民點擊率近5000萬。這并不是特例,近兩年網站出品和獨立制作紀錄片的數量激增和網站播出紀錄片的播放量迅速增長,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互聯網思維的介入,為打通上下游環節之間的壁壘創造了可能,正在改變甚至重構紀錄片的產業鏈。2014年11月,“紀錄中國”產業服務平臺的APP發布。他們在線上征集來自紀錄片從業者甚至愛好者的想法或素材,為其提供相關的培訓和資金支持,使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Pitch項目,并邀請制作播出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從中挑選,進行投資、制作或播出。2015年該平臺產生了13個成熟提案,其中5個成功融資,進入制片環節。這種利用網絡對紀錄片資源的整合,能更有效地打破封閉在體制內部的運作模式,為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ヂ摼W還為紀錄片領域引入了口碑營銷的新鮮理念。比如,今年3月,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距離央視紀錄頻道熱播一個多月后,被上傳到網絡上,突然走紅,很多平時對文博領域、甚至對紀錄片都不感興趣的年輕網民變成了粉絲,甚至有不少人發彈幕說要嫁給修鐘表的師傅。這種片方沒做宣傳,卻因良好口碑在社交平臺上形成話題,并持續發酵,進而使播放量不斷攀升的事例,正是“互聯網+”時代才會出現的特有景觀,也給紀錄片的營銷發行帶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