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記者正在采訪生態管護員。黃靈燕攝 2017年7月25日,《青海日報》刊發了一組題為《段老漢的五套房》的組圖。不少人看到這組照片后很受觸動。照片的主題很簡單,但背后的故事卻有點意思。 當時,社里組成了由社領導帶隊的六盤山脫貧攻堅報道組,我和報道組成員們來到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的集中安置區幸福家園采訪時,碰到了正在小區散步的段光財老人。 “以前我們還住在那山頂上。”望著遠處的大山,老人帶我們走進了現在的家——127平方米的樓房,不僅水電暖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還通上了天然氣。我們知道,這背后一定有個好故事。 段光財一家原本住在三合鎮窯洞村。幾十年來,腳下蜿蜒的山路和貧瘠的土地始終沒有阻礙他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結婚后,他和妻子石生花拿出積蓄蓋了兩間土坯房,徹底告別了父母家的窯洞。十幾年后,夫妻二人又蓋起了4間新房子,雖然還是土房,但居住面積明顯增加。在拿到退耕還林政策補貼后,段光財家蓋起了五間磚房。去年年初,得益于當地實施的易地搬遷項目,在山里住了大半輩子的段光財和家人搬到了幸福家園。先后五處住房,也成為這一家人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不斷提升的最珍貴的見證。 新聞寫得好不好,關鍵是看采訪的素材是否“合格”。抓不到現場“活魚”,寫出的新聞必然是味同嚼蠟。腳下有泥,腦中才有料。倘若我們只是浮于表面,也許能夠通過描寫段老漢現在的生活狀況,寫出一篇稿子。但我想,這肯定沒有這五套房來的精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文章有亮點,還要多一些“眼力”。 2017年冬天,我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曲鎮采訪時,無意間聽到鎮上的干部們都在討論關于種樹的話題。原來,木格灘是當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隨著生態保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從2017年開始,茫曲鎮11個村的村民自發組織植樹造林活動。那個春天,六七千名群眾自帶干糧,在種樹點“安營扎寨”。整整5天后,種下66萬株樹苗,為這片荒漠披上200多公頃的綠裝。按照計劃,2018年他們將繼續這場“戰斗”。就這樣,去年開春,等到他們種樹的時候,我又去了。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當我看到村民們扛著樹苗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沙漠里時,當我看到數以十萬計的樹苗一行行排開時,當我聽到村民說十年八年地干,終有一年能夠染綠木格灘時,我想,眼前的景象不就是這句話最鮮活的注腳嗎?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要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須下點功夫。在我看來,這功夫,就是“腦力”和“筆力”。 去年有一次采訪讓我記憶猶新。故事的主人公叫朱永園,是海南州貴德縣常牧鎮拉德村六社的農民。父母早逝,哥哥先天殘疾,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后,靠天吃飯的一家人被定為村上的貧困戶。后來的故事和我們想象中一樣,政府的扶持讓這個家庭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但又和我們想象中不太一樣,老朱靠著一輛“尕手扶”,流轉了18公頃地,沒日沒夜地干了起來。在家里的日子稍稍有點起色后,他提出不當這個貧困戶。其實,這個故事并不驚天動地,但卻讓人感受到主人公踏實肯干、自強不息的精氣神。這樣的報道有新意,更有溫度。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邁不開腿,就到不了基層一線,再妙筆生花,也是浮于表面,讓人覺得輕飄。沒有“眼力”,只能和好的素材擦肩而過。開動腦筋,勤于練筆,才能不辜負現場抓回的“活魚”。我想,只有做到這四點,才算是朝著一名合格的記者邁進了吧。(咸文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