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句號的追尋 1999年,第一次見到方澄敏悉心保存多年的底片那一刻,馮雪松就決定答應這位老人,用拍紀錄片的方式尋找并紀念消失的方大曾。他在工作筆記里寫道:“我們拍攝此片的目的不僅僅是去尋找一個人,是通過‘尋找’去還原一個真實的熱愛和平與自由的生命……我們試圖依照他的最后旅程解讀抗戰初期一個人的命運和一個國家的遭遇。” 互聯網不發達的年代,除了連續四個半月泡圖書館的笨方法,馮雪松還帶著紀錄片攝制組沿著方大曾的足跡,一路尋訪,北京、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蠡縣……1999年底到2000年秋天,兩千多公里的行程中,他們查閱每一處的地方志,探訪小方提到過的每一個具體地點,尋覓、采訪每一個可能與小方有過交集或關聯的人。尋找過程中經歷過經費不足、線索中斷等重重困境,但馮雪松就像指引他前進的小方一樣,堅持了下來。 2000年7月,央視科教頻道播出了最早版本的《尋找方大曾》;同年11月第一個記者節前夕,素材更完善、內容更充實的第二版紀錄片《尋找方大曾》正式播出。同一年,陳申、馮雪松等人策劃,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尋找方大曾——一個失蹤的攝影師》順利面世。 紀錄片的播出和圖書的出版,讓小方引起了一定的關注。2002年7月,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和四川攝影家協會主辦的“追溯——方大曾攝影作品展”在成都的四川美術館舉行,小方的106幅照片穿越時空與公眾見面。200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恒溫恒濕的底片庫建成,開始征集照片。經過陳申從中多番接洽,2006年3月,小方遺留底片中的837張被無償捐贈給國博收藏,其中約300張反映的正是綏遠抗戰。近70年的風風雨雨后,這些珍貴的影像史料終于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或許是心愿了結的緣故,捐贈儀式舉行之前10天,為哥哥珍藏底片幾十年的方澄敏老人安然離世。 與此同時,完成了對方澄敏老人承諾的馮雪松,沒有停止追尋的腳步,他不止一次感嘆,“每次我以為要為小方的故事畫上一個句號時,這個句號都會變成一個問號,然后變成逗號,然后繼續往下尋找……”紀錄片播出后,意猶未盡的他總是有意無意地搜集查閱小方的蹤跡,事實上,也總有一些視線之外的小方作品和故事被陸續發現。比如,小方大學期間兩次被捕的經歷就是近幾年新發現的;又比如,前幾年突然發現小方的作品《保定以北》竟被1937年的《廣西日報》節選刊登,可見其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2014年底,馮雪松的著作《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出版。原本,這只是他對十幾年來尋找小方歷程和收獲的一次總結和交代,出版社也沒有安排宣傳活動,甚至第一版只印了2000冊。萬萬沒想到,2000冊圖書一周就賣完了,很快加印了5次。年底,各大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也隨之而來。 2015年2月,《大公報》北京分社總編輯孫志慕名來訪,并主動陪馮雪松前往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家中拜訪。當時89歲高齡的方漢奇看完書后高度評價,稱該書填補了中國新聞史的空白;對于小方他更是盛贊,“方大曾與范長江雙峰并峙,二水分流,一個長于文字,一個長于攝影,是中國新聞史上的雙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書。” 這一年的7月7日,在馮雪松的推動下,方大曾紀念室在小方最后戰斗過的保定順利落成,方漢奇先生為紀念室題寫了匾額。9月,公益活動“方大曾校園行”在清華大學啟動,這是馮雪松發起的公益計劃,他希望更多學子尤其是新聞學子認識方大曾。他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校園行”已經走進了約40所大學,其中包括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 2017年12月,在發現更多史料和照片的基礎上,《方大曾:消失與重現》的姊妹篇《方大曾:遺落與重拾》出版,一個更加鮮活生動的小方躍然紙上。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河北保定成立。“這個研究中心不僅是尋找小方,而且要發掘研究一批抗戰記者、報人的事跡,傳承抗戰精神。”馮雪松說。 今年是馮雪松尋找小方的第20年,他最欣慰的是,方大曾的名字不僅寫入了《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中國名記者》《中國攝影大師》等權威書籍,更是被納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目前他已完成邀請撰寫方大曾詞條的工作。從最初的一個人,到如今的一群人、一個社會甚至國外,都在關注小方,他告訴記者,《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的英文版即將由中國外文局出版,此外,印地文、韓文版的版權也已被買走,“小方不僅重新‘歸來’了,而且開始從中國走向世界。” (楊麗娟) 本文照片由馮雪松提供 感謝馮雪松先生對本文采寫的幫助 |